中国疾控中心圆满完成2007年各项业务工作

    从2月26-27日召开的中国疾控中心2008年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疾控中心圆满地完成了2007年的各项业务工作,为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做出了新的贡献。
    2007年,是国家疾控中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年,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在工作量显著增加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卫生部的各项工作部署,积极有序地开展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推动和探索慢病预防控制,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安全危害监测评价与干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作为卫生部多方位的技术支持单位的状况正在形成,为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年来,中心继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成功参与数十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对人间鼠疫、首例家庭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登革热、丝虫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川崎病、斑点热等传染病暴发疫情,群体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以及黑龙江中医研究院中毒、石家庄铊中毒等事件,开展了现场调查与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支持,并及时向当地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建议。另外,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论证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我中心首次在国内发现并确认了无形体病。在上海华联制药甲胺喋呤事件、韩国公使死因检测和台湾多重耐药结核病人事件的处置工作中,为卫生部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针对去年安徽、四川、河南等省份的洪涝灾害,云南宁洱的地震灾害,以及今年年初南方的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心紧急开展灾害卫生学评估、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分析等工作,为卫生部救灾防病工作提供决策建议。顺利完成了传染病自动预警的试点工作,该系统将为基层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提供有效手段。
    第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有了较大进展。
    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做好2007年艾滋病疫情估算估计工作,得到了UNAIDS、WHO等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并积极主动分析相关疫情数据,把握当前我国艾滋病传播新特点,及时指出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积极向卫生部建议并着手开展涉及全国61个城市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疫情调查及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尤其是在世界艾滋病防治领域的顶级杂志《AIDS》出版了中国专刊,反映出我们艾滋病防治工作日渐综合和成熟。
    结核病防控工作以能力和规范建设为重点,各项工作全面扎实有效开展,完成了年度结核病防治目标;编写了《全国耐药结核病防治框架》,制定了包括《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在内的10余部标准和规范;启动了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工作;开展了多项全国性基础工作现状调查;已有的全球基金项目稳步实施,成功申请了第七轮项目。
    2007年血吸虫防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验证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国急性血吸虫感染者明显下降,得到WHO专家的充分肯定;急性传染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稳步推进;针对2007年出现的鼠疫疫情,我中心及时加强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的监控,有效处置;人禽流感防控和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工作继续有序进行,并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对我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进行了评估考察;加大力度,积极指导地方开展各项防控措施,遏制安徽疟疾疫情高发态势;研究制定了《全国性病监测方案》,指导全国进一步规范有序地开展性病监测工作。
    按照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为扩大免疫规划前期论证、技术实施方案的制定、为《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修订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持;继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完成了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完成了全国和重点地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培训和技术指导。 
    第三,积极探索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积极协助卫生部制定国家慢性病预防控制规划纲要,探索疾控系统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能定位;认真组织实施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完成了居民死因回顾调查、局部区域环境医学调查及妇幼卫生服务工作现状调研,启动了环境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检测工作,建立了淮河项目科研管理集成平台及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以死因监测工作为切入点,启动疾病监测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实现了今年起通过信息系统上报死因监测数据的目标。
    积极推进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启动了卫生部“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关键技术社区应用项目;与卫生部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共同发起和组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为北京、浙江等8个省市的行动启动提供技术支持。深入开展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系列研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已经在全国271个县区展开。进一步协助修改完善《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规范全国母婴保健法律证件事务管理工作。
    以全面履行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核心,对7个城市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实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一次国家报告》和《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积极组建控烟工作网络,开展了“迈向无烟中国”和“无烟奥运”等控烟项目。
    开展伤害监测工作,承担了“2007年全球道路安全周中国系列活动”。儿少卫生、精神卫生、老年卫生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四,做好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
    为真正落实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各项职责和任务,中心对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分析了六年来公共卫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经验,确定今后工作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卫生监督以及社会服务等的技术支持能力。
    积极开展职业病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和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加强了全国职业病统计报告队伍网络建设,完善了全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网络系统,全国职业病报告网上直报开始进入正轨程序。我国食品污染监测网监测实验室已增加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增至21个,两网已覆盖全国81%的人口,共计10.5亿人。初步建立起我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相关位相因素的监测及数据信息系统。全国典型城市空气与疾病监测、城市饮用水监测网络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已在7个省份建立监测点51个。在全国657个县开展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建立了“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调查数据库”,开展了农村家庭储水风险因素研究和饮水安全计划试点建设工作。
    围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开展宣传周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协助卫生部召开有6部委共同举办的500多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劳动者健康与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协助启动《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在卫生部“年轻育龄女性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全面分析全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向卫生部提交《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现状与对策》,完成“全国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调查”工作。 
    积极配合卫生部做好卫生法规、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工作。2007年共颁布职业卫生标准42项、送审32项,报批67项。完成包含对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饮用水系统、通风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卫生设施、用品用具消毒等方面多项卫生学评价工作。完成了我国高危地区碘缺乏病重点调查,开展了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重点监测、汇总分析工作。
    第五,围绕疾控重点业务工作,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坚持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疾控重点业务工作,组织、指导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承担烟草控制与健康素养监测项目管理与实施工作;利用“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平台,开展“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传播项目工作”以及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起草《我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编写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建立了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卫生应急传播材料资源库,为全社会、大众媒体提供更准确、更系统、更科学和更全面的教育和宣传资源。启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能力现状和需求调研,为今后艾滋病重点人群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指南做准备。各业务单元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积极与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卫生局、媒体等合作在公共场所、社区等联合开展了“健康奥运 健康北京”系列活动,并与《北京晚报》合作,共同开辟了“健康奥运 健康北京”专栏,承担栏目主题策划、撰稿、信息咨询和科学把关等工作,发挥了我们技术优势。积极与媒体合作,针对新闻事件宣传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健康促进活动,全年共接受各大媒体采访169次。并组织媒体参与了中心4次大型活动的集中报道和宣传。
    积极总结推广部分地区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的经验,强化指导管理,开通了面向公众的12320网站,截至2007年底,已经有9省30个城市开通了热线。
    第六,进一步加快疾病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做好流行病学、专题政策研究等各项技术支撑工作。
    以网络直报系统为平台,初步完成了以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为主导的10多个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出生、死亡、免疫为主的基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截止2007年底,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率达96%、乡镇卫生院达79%,疫情报告覆盖面逐年扩大。
    以新址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初步规划完成了新址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需求,加大了整合与提高信息技术对业务工作的支持能力,带动了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良好信息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重要性,组织制订了《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完成了中心信息资源现状调查,使中心信息资源管理逐步进入了正轨。中心的门户网站继续保持在部直属单位网站测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黑龙江等5省和中心内部开展流行病学能力调研;整合资源,进行流行病学应用与实践系列培训试点;搭建流行病学交流平台,创建流行病学社区活动;开展自然灾害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政策研究工作不断拓展,组织完成了职业卫生、免疫规划、精神卫生等3种《中国新闻》两会疾控工作专辑的编印,进一步开展了农村疾控政策研究和结核病人力资源建设试点工作,做好第十七届世界医学法学大会专题会议的筹备,从多个角度提供了公共卫生法制的技术支撑。
    积极做好中心16种期刊的管理,落实期刊网络化建设和《中国公共卫生》编辑出版工作。
    第七,科研、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全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仍然保持良好地增长势头。全中心列入科研计划管理的总课题数达到213项,实际获得科研经费约1亿元。2007年度获准课题80项,争取经费约1.5亿元。我中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奖获奖5项,中华预防医学会奖20项。中心发表科研论文数量较往年有了明显增加,共发表论文1089篇,其中中文925篇,英文164篇(SCI收录139篇);出版专著35本,获准专利7项。
    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组织完成了教育培训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需求报告;研究制定了《中心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组织完成了中心博士质量调查;全年获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7项;全年共招收各类研究生182人,在站博士后21人。完成第七期13名CFETP学员招生工作,现场培训基地由去年的9个扩大到13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心共举办全国性业务培训班和研讨会567期,接受培训和参加研讨人员达33065人次。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空前活跃,来访541人次,出访825人次,都创历史新高。开展中美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全球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111项,执行总经费达6.3亿美元;新申请国际合作项目28个,经费总额约为5626万美元。我中心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病暴发预警与应对网络(GOARN),为中心专业队伍参与国际传染病暴发控制活动建立了良好机制。与美国疾控中心举办了第四次主任会议,提出了在信息管理、慢病、结核等领域新的合作意向;与欧盟疾控中心、意大利疾控中心、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大会,承办了“首届中日韩传染性疾病论坛”,与东盟、非洲等联合开展了10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研讨班。
    会上,王宇主任作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管理,促进国家疾控中心全面发展》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回顾2007年中心的全面工作,分析了目前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部署了2008年的重点工作。沈洁书记作了《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强中心党建工作 保障各项疾控工作顺利实施》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工作任务迅速增加、各项工作稳步进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召开的,部分直属单位和机关处室还围绕“健康中国2020”战略,结合各自业务领域,进行了大会交流;全体参会人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积极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交流,为中心的发展献计献策。中心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的院士、老领导、全国政协委员、首席专家、民主党派的代表和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还有挂靠单位的领导。中心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办公室、党办主任,机关各处室的正副职领导共计146人参加会议。整个大会务实高效,气氛热烈,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