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呼吁:医改需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

 

 

医生在医疗改革中的地位如何得到凸显?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者罕见地频繁提及医院和医生的利益。过去,在关注医疗改革方向和政策的会议上,一提到以人为本,大多指的是患者的利益,此次医疗服务的供方利益被主题发言者们反复强调——

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副司长宋瑞霖强调:医生的态度将影响改革的成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远立教授说:实现看病不贵不能以牺牲医疗服务供方利益为代价。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说:医患对立不是医院、院长和医生的责任,而是制度出了毛病。

由于看病难看病贵等具体原因,人们对于医院和医生的整体尊重大大下降。医患矛盾日益频繁,医生谨小慎微;医院成为被管理、被监管者,忙于应付各式各样的检查。医生是在第一线参与医疗改革的战士,如果他们不理解不真心支持,医改要成功非常难。宋瑞霖表示,任何医疗改革方案都应当极大地调动改革参与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在仁济医院当了多年普外科医生的王坚表示:医生没有地位、没有保障、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就会失去不断学习的动能,将来人们将有可能面临没有名医的局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在对宿迁医改进行调研时发现,指标化地管理医生是无法真正达到提升医疗质量、效率的目的的,比如要求实现平均门诊费用下降,医生们有可能引导患者分次就诊,这样每次的费用自然下降了。

专家建议,应在医生管理上拓宽思路。宋瑞霖提出,医生是一个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他们可以携带着知识生活,应当允许医生兼职、鼓励流动;允许医生、护士多地点注册,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要使医生成为医疗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改革对象,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改革。

一位医院院长告诉记者,一次院长代表团考察澳大利亚,了解到澳洲医生自由职业的现象时,院长们不约而同提出了医生自由职业会不会造成混乱的问题,对方的回答非常肯定:好医生一定不会离开好的医院,因为那是他们地位的象征。

好的医生应该独立游走于各个医疗市场为患者服务。不少与会专家呼吁,对医生走穴现象不应只想到管住它,而应更多地引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