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慢性病监测开始

 

 

我国已初步建立全国范围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并于近日开启了第二次以人群为基础连续系统的危险因素监测。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监测将动态掌握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状况与变化趋势,进一步制定实施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控制慢性病带来的危害。

据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80.9%,与慢性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出现。

为了及时捕获人群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准确信息,中国CDC2004年对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从原有的145个监测点扩展为161个,监测覆盖范围从1000万人扩展为7300万人。该系统承担了中国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等常规监测工作。自2005年以来,中国CDC运用该系统开展了居民死亡原因登记、人口和出生监测,每年可产生50多万个死亡个案资料与相关数据。2006年全国第三次以肿瘤为重点的全死因回顾调查和全国以乙型肝炎为主的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也在该系统内开展。

据悉,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监测对象为全国15岁至69岁常住居民(在调查地居住6个月以上),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采取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每3年开展一次现场调查,时间为当年8月至10月。今年将开展第二次现场调查工作,调查表内容涉及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体重控制、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等方面情况,人体测量则包括对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的测量,部分人群将测量空腹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