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屡有患者买不到治疗所需的廉价特效药的事件见诸报端;此外,多家大型医院出现常用药、抢救药短缺,短缺的多为已在临床使用多年、物美价廉的品种。为解决廉价药短缺等现状,
从各方的目的来看,似乎都无可厚非。SFDA要求厂家定点生产的意图是在确保廉价药市场供应的前提下,保证城市社区、农村的基本用药质量;生产厂家反映:许多廉价药之前并未投产过,加上销路未知,部分廉价药生产成本与价格倒挂,药企都在观望;医院则辨称:许多经典廉价药在采购目录上已经不见踪影,当然在安全性和疗效都有替代品种的情况下,大部分“老药”的退市已是必然,廉价特效药现象则是个案。
边缘化之虞
既称“廉价药”,价格便宜是第一要素,其二应是临床使用多年且疗效还不错。然而,这两个要素正是廉价药逐渐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价格便宜,对生产厂家而言,生产利润单薄;医院销售上不去,对于大部分处方药而言就是没有了销量;而在OTC市场,进大城市的成本更使得廉价药退避三舍。
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价15%~20%作为补偿。差不多疗效的药品,价格越高,医院获利也越多。用廉价药,还是用高价、进口或三资企业生产的新药来替代,取舍自然一目了然。医院对药品的取舍会决定药厂的取舍,而事实上药厂的供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医院的取舍。在这个循环中,廉价药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了。
有业内人士认为:定价机制的扭曲导致了传统廉价药的淡出。经典药定价参照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报价,而这些年原料价格上涨、生产设备更新,药品成本早就超过了定价。然而根据规定,药品定价必须经国家物价部门审核批准。面对这种情况,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得盈利空间,只能不断推出替代产品。
可见,在没有对廉价药的其他保障制度出台的情况下,仅靠市场调节,定点生产难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