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市已累计派出419名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鼓励专家下社区坐诊,加强社区人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使市民不但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更能看得好病。昨日市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市已累计派出419名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2006年度,转送病人5954人次到上级医院,转回病人3693人次到社区康复治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已形成。
社区享受专家门诊 方便
76岁的何大爷家住西城角巷,每周三上午,他都会到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市三医院的神经科主任李青看病。何大爷高兴地说:“在三医院看专家门诊,至少要排队等一个小时,在这里等20分钟就够了!”今年3月,何大爷得了面瘫,在三医院住了40天院,病情基本缓解后,根据医院建议,他回到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治疗仍然采用三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费用却减少了30%。
李青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市三医院正在帮助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病床管理体系,此外还组建了由各科室副主任以上人员组成、达50余人的专家组,分批到对口支援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专家门诊、会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家庭出诊等活动。
据悉,我市从2005年起启动了大型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截至2007年共有49家综合医院和15家中医机构对口支援8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三级医院占20%,实现了大型医院对口支援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
双向转诊 及时又省钱
60多岁的外地人杨长英不慎摔成骨折,因亲戚在苏坡社区内,慕名前往苏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中心诊断后,派专车将其送往“对口帮扶医院”市三医院治疗。三医院对其免除了挂号费、常规诊疗费,医生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检查报告,为杨长英进行了手术。术后,中心又将其接回,进行了半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用了九百多元,费用只相当于三医院的30%。
2007年,我市16家大型医院和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接收病人的医院要建立对口中心的快速转诊绿色通道,动态预留部分床位,让转诊病人不需要再排队挂号和重复检查。参保病人在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对从社区转往医院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只补差;对从医院转往社区的,则不再交统筹基金起付费。近期,我市还出台具体制度,加强了双向转诊规范管理。
引进人才 社区医生水平高了
目前,我市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三个一”工程:从应届大专院校招聘一批人才,从大医院离退休人员中聘请一批人才,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引进一批人才。罗红艳2005年从重庆医科大学后,就在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今年3月她主动申请到涉农的苏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她说,选择到苏坡,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这里的待遇比城里高。今年,青羊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职务工资增加了3档,并可获得每月80元至240元的岗位补贴。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今年,我市完成全科医护人员转岗培训1528人,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各类人员短缺专业培训班和专题讲座18类47期,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6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