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疗机构”救死扶伤”背后引发的思考

 

 全程导医网综合消息 

 编者按: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为了践行这一神圣的天职,我市广大医务人员每天工作在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用行动拯救了许多危重病人,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生命篇章。
但在抢救生命过程中,人们也遇到一些困惑:医院不是慈善机构,高额的抢救费用如果无人支付,谁来负责?仅我市几大三级医院每年垫付的医疗费就高达7位数,这其中的损失,“谁来买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外地媒体曾有过这样的报道:因意外事故,伤者被拉到医院时由于没人挂号付费,医院拒绝抢救,结果病人错过了抢救时间;大路上、甚至医院门口,有人突然病发倒下,几步之遥的医院却没有人过来伸手……
    但是,记者日前在徐州几家大医院采访时,真切地看到一幕幕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场景,他们共同描绘了一个画面:“病情就是命令,为危重病人开辟绿色通道,千方百计保住患者的生命!” 
    镜头一:
    两个月前的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爷在淮塔北门晨练,突然昏倒在地。热心路人看到后,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在最快的时间内120急救车将老人送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发现老人处于神志昏迷状态,血压很低,生命垂危。老人身边只有一个茶杯、一把拐杖,没有任何证件,更没有人付钱。怎么办?“救人要紧,马上打开‘绿色通道’!”
    病情就是命令。老人被直接转入ICU(重症监护室),医生们对其进行紧急检查:血液、肝功能、CT等等检查,护士们轮流值班进行护理。治疗抢救进行了3天3夜,老人终于苏醒过来了……
    镜头二: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徐医附院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突然病房外传来“嘭”的一下撞击声。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倒在病房的走廊上,正在查房的神经内科主任沈霞赶到现场时发现患者已经没有心跳、呼吸,初步诊断为突发性心脏病。
    生与死就在一线间。神经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立即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抢救行动!
    考虑到患者可能是突发性心脏病,不宜移动身体,沈霞指挥部分医护人员就地跪着为患者做人工呼吸、按压心脏、静脉注射,另一部分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拿来呼吸器、吸引器、氧气瓶、多功能监护仪、除颤器、冰帽等急救设备,几分钟后患者开始出现微弱的呻吟声……
    镜头三: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随着阵阵警笛声,一位危在旦夕的急性心衰患者被送进市一院急救中心。当时,患者心跳每分钟只有30下,血压也只有70 mmHg,确定病因后,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抢救。此时病人没有亲人陪伴,也无人为他手术签字。
    生命不能等待!在场的医务人员冒着多重风险,开始了紧张的抢救。手术期间,医院想尽办法联系到其家属,最终拨通了患者女儿的电话,他女儿竟不肯相认。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们仍没有放弃抢救……
    像上述几位突发危重病人,不交费先抢救,我市各大医院每周都会遇到几起。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各大医院始终遵循 “先救人后收费”的原则,为病人开辟生命绿色通道,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救助,为生命羸得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