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钱还需“补人才” 新农合呼唤好医生下乡



  
     www.qcdy.com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刘翔霄   

      农民:看病要跑到县里,对乡镇卫生院不放心

 “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是新农合制度推行以前,我国很多农民生病后无力支付医药费的真实写照。新农合制度的出现,正在解决上述问题。
  从目前这一制度推行以来的基金补偿流向比例来看,江苏省新农合基金总额的50%至60%流向村、乡(镇)卫生机构,上海高达70%左右,山西则为30%。数字说明,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越好的地区,参合农民在基层看病直接受益的程度就越高。

  基层卫生机构是新农合的载体。然而,包括山西在内,目前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面临的现实却是——乡镇(村)卫生院(所)基础设施落后、设备短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适应农民的就医需求。

 据介绍,相对县、市级医疗机构而言,乡镇卫生院对参合农民的报销额是最高的(可至80%),而县、市级医疗机构的报销额则依次递减(分别为60%和40%左右)。这意味着,农民生病后越是在基层就医,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就越少。
 即便如此,记者在山西一些地市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生病后还是愿意去县或市里的大医院看病,原因是他们到乡镇卫生院看病不放心。
 农民的这一担心并不多余。记者从山西省卫生厅了解到,山西现有乡镇卫生工作者平均年龄都偏大,十多年没分配过一个大学生的乡镇卫生院比比皆是。在山西南部一些县市,卫生院工作人员仅三至四人,几乎没有什么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低,无法开展常见病的治疗工作。
 乡镇卫生院这样的状况,也就无怪乎农民要舍近求远。但是这样算下来,农民看病就要支付路费、住宿费等额外的花销,有些甚至超过了其补偿所得。一些基层卫生工作者指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得到改善,农民看病要跑远路、多花钱不说,严重者还会延误治疗。
     就此而言,新农合也将难以实现其推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