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健』步新征程 徐州全面深化医改托起百姓幸福梦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全市三级医院数量达到25家,其中三甲医院数量达到14家;已组建44个区域性专科联盟,范围覆盖苏鲁豫皖4省20余个城市……

  完善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既是徐州市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徐州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诠释。一直以来,徐州市卫生健康委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力“筑高峰、强基层、稳公卫、保健康”,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中力量培育名医名科名院,高水平打造淮海经济区医疗中心,不断巩固放大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在淮海经济区的领先地位。

  深化医改 健康徐州建设步履铿锵

  近年来,我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不动摇,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进一步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价廉和便利的诊疗服务。

  2019年9月29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铜山区政府正式签订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铜山区医疗集团)建设框架协议,2019年11月30日,医疗事业集团正式挂牌运行,铜山区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铜山分院。

  为加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推出了以集团总院业务副院长、知名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工作室模式,在铜山分院开设眼科、肿瘤中心和消化内科专家团队工作室,每周三固定坐诊,并开展带教查房等活动,帮助引导基层队伍发展壮大。

  医联体建设是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徐州以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和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为试点,首创“医疗事业集团”模式,构建区域纵向城乡一体医联体模式。一方面,医疗事业集团实行理事会治理模式和统一法人,推行“一体化”管理,设立一办八中心,定期召开执行院长办公会,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实现集团紧密合作、内部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共享,建立“上下一体、分工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医疗集团落实资源下沉,实行“集团管、基层用、向下倾斜”的新机制,以集团总院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单位,紧盯各分院薄弱科室、紧缺技术,实行“一对一”组团式精准对口帮扶,推动基层特色科室建设。

  据了解,医疗集团成立至今,累计派驻相关专家4651人次,下派医务人员3699人次,诊疗18486人次,开展相关手术600例,初步实现了合理有序、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我市城市医疗集团相关改革创新举措被评为“2020-2021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典型案例”,同时入选“2023年江苏省十佳深化医改典型案例”。

  同时,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药服务,我市实施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行动,全力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市、县级中医院全面开展“一经典、两中心、三个全科化”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3个,国家级基层中医特色专科6个;拥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7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5人,省级名中医19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中医馆”达到210个,其中五级中医馆20个,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9.5%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筑就区域高峰,高层次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先后引进20个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累计87人,全职引进特聘人才累计11人。先后启动卫生领军人才、彭城英才项目的选拔培养工作,培养资助市级医学领军人才19人、市级医学重点人才29人、市级医学后备人才40人。全市医生高级职称占比和硕博士占比进一步提升。近5年来,全市医疗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立项182项,国家其他部委项目累计立项27项,累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8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增加4个、现为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增加8个、现为115个,数量在淮海经济区居于首位。

  守正创新 持续打造区域医疗中心

  “去年6月,我母亲出现黑便症状,被诊断为消化道出血,而且还被检查出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随时有再次发生出血的风险。”市民路先生表示,他的母亲已经85岁,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有来自北京擅长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专家在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长期坐诊。于是,他便带着母亲来到医院就诊。

  该院肝病中心主任刘如玉详细了解了路大娘的病情后,第一时间与内镜中心沟通。刘如玉告诉记者:“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是处理患者症状的最佳方案,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为确保操作安全,医院内镜中心与在北京本部的李坪主任取得联系,由他为患者进行手术。”在路大娘住院的第3天,李坪主任从北京赶来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路大娘恢复良好,很快康复出院。

  据介绍,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是北京地坛医院内镜中心首创的技术,可以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提供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预防再次出血。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徐州,这些原本只能在北京才有的先进诊疗技术,如今在徐州也能享受到。

  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是由江苏省政府、徐州市政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三方合力打造的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随着今年1月项目落地,医院新建成超声中心、内镜中心和标准化结核中心,完成肝病三科和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等综合学科门诊开诊。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外埠就诊人次、医疗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8.98%、59.92%、41.19%、23.53%。

  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和省赋予徐州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推动优质资源集聚和赋能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区域品牌充分彰显,主要核心指标区域领先、省内前列。截至目前,全市三级医院数量达到25家,其中三甲医院数量达到14家,位居全省前列,大幅领先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三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国考、省考总成绩在2023年度实现进位基础上,2024年第一季度总成绩位列全省第二位。

  为推动专科联盟协同发展,徐州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围绕医疗卫生事业首位度的带动作用,聚焦区域医疗资源互通共享、协同发展,突破行政区域影响和限制,创新组建跨省域医学专科联盟。目前,已组建44个区域性专科联盟,专业涵盖多种重大疾病以及短缺医疗资源专科,范围覆盖苏鲁豫皖4省20余个城市,400余家医疗机构,区域内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提升能力 满足群众多元就医需求

  近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教授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密切配合下,连续完成了5台高风险、高难度的心脏外科手术。据了解,为加强专科建设,打造专科特色,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同时满足区域百姓高层次就医需求,去年10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立,截至目前,科室已救治一百余例疑难、复杂、危重的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

  以打造“旗舰型”综合医院为目标,徐州市各大医院还积极探索搭建疑难杂症、罕见病联合会诊平台,引入国内顶尖专家参与网上诊疗,提高重症、疑难病诊治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徐女士因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张冠群主任医师团队为她制定了诊疗方案,还通过徐州市中心医院淮海经济区名医会诊中心邀请了上海华山医院专家为她会诊。

  据介绍,徐州市中心医院淮海经济区名医会诊中心设有5间诊室和1间多学科会诊中心,每间诊室都能和国内外名医进行远程会诊。名医会诊中心向上对接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内名院、权威专家,向下辐射淮海经济区200多家基层医院,全力推进区域罕见病、疑难疾病的精准医疗服务。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目前,徐州市中医院新院区、徐州市疾控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正加速推进,即将投入使用;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二期工程实现封顶,徐州质子重离子项目设备安装完成;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徐州市儿童医院、徐州市口腔医院充分盘活现有资源,进一步优化院区布局;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徐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重性精神病房楼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经过优化资源布局,实现任何一个高速出口均可10分钟左右到达一家三级综合医院,为打造淮海经济区医疗供给高地提供便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市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徐州医疗”正在造福更多百姓,“到徐州看病”也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百姓的首选和习惯。据市卫生健康委统计,今年1-7月,淮海经济区九市至徐州就医达到21万余人次,区域医疗中心效应日趋明显。

  资源下沉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今年9月初,家住在丰县师寨镇魏堂村的张大娘总是感觉胸闷难受,于是前往村卫生室求诊。村医魏焕勤询问病情后,为她进行了常规心电图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张大娘是窦性心律不齐及房性早搏。为确保诊断结果无误,魏焕勤向师寨镇卫生院申请了心电会诊,师寨镇卫生院心电图室的医生很快便完成了会诊报告,与智能诊断的结果完全吻合。

  为细化治疗方案,魏焕勤借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信息系统的远程门诊功能,向师寨镇卫生院的主治医师韩震提出了会诊请求。经过视频会诊后,韩震给出了明确的诊断结论与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后,张大娘的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

  多年来,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我市从方便群众就医、优化资源配置和节约医疗成本出发,试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镇一体、镇村一体管理,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县域医共体以牵头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下沉为核心,实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驻守服务,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及其占比,初步实现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梯次帮扶、城市支撑基层的稳定机制。为加强县域医共体药学服务能力建设,召开徐州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药学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会,依托审方中心、中心药房、药学服务同质化三项措施,加快构建适应分级诊疗建设、上下贯通的药学服务体系。目前,29家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单位,已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其中28家被省卫健委确认为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一。建成省级特色科室20个、市级特色科室44个,涵盖近30个常见病专业领域,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层诊疗量占总诊疗量达65%以上。

  夯实根基 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一直以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健康徐州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倾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今年7月,我市创新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截至目前,试点三级医院7家,共开展试点病区18个,开放无陪护病床285张,培养持证医疗护理员961人。同时,我市已全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推行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项目,截至7月底,全市3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累计提供免费回诊服务为22.07万人次,节省门诊诊查费219余万元。

  为加快智慧医疗转型突破,我市制定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方案,明确51项互认项目、300项影像检查互认项目。截至目前,全市259家公立医疗机构完成接入影像云平台,其中三级医院全部接入。健全“优政、慧医、便民、安全”四个应用维度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体系,积极构建高效协同、集约管理的徐州市数字卫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同时,开展“智慧医技一张网”项目建设试点,在市一院医疗集团、沛县医联体、云龙区医联体10家医疗机构,开展基于AI赋能的智慧医技诊断应用,实现上下级机构间远程影像、远程超声和远程病理等多业务跨院协同和智能诊断功能。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分类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5级初审。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及应用,全市已建设19家互联网医院,公立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基本全部建成。

  为保障人民健康,我市打造“上车即入院”急救模式,一体化管理非急救医疗转运和院前急救,打通院前院内患者信息交互渠道,患者在车上就能完成建档、挂号,推动AED设备、急救志愿者、120急救平台三位一体信息化快速联动;为推进医防融合,分批次选派疾控监督员至医疗机构工作,探索医防之间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处置能力。此外,我市创新综合卫生监管手段,对精神卫生、非法医美、血液透析等领域新型违法行为实行精准出击,创新实施“护卫健康·蓝盾护航”系列行动,持续打造“蓝盾行动”品牌,建立医疗卫生行业监管的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机制,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擦亮“健康底色”,提亮“幸福成色”。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见证着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闪光足迹,是我市卫生健康系统践行初心使命、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具体行动,彰显了为百姓谋福祉、谋健康的责任与担当。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聚焦重点三甲医院,培育更多名医名科名院,打造区域医疗“高原”上的“高峰”;在人才选拔、团队培育、项目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向重点专(学)科倾斜,一院一策、一科一特,持续提升行业地位和口碑;更大力度促进县级医院“龙头崛起”,以县级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发挥医保政策导向,完善分级诊疗机制;着力提升基层特别是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到病人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加快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以巩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常态长效管理为引领,全面做好“大健康”文章;持续推进重点群体关爱行动,不断扩大健康受益覆盖面,更好地为淮海经济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努力绘就“健康徐州”美好蓝图。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