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院大讨论:医患真诚沟通“桥”在哪里?

    事件回放 去年11月8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明伟收到一名患者来信。这位患者叫杜伯林是个退休教师,几个月前曾在一院做过青光眼手术。之后在北京旅行时,又顺便到国内著名的眼科医院同仁医院复查。没想到,北京的眼科专家看了他手术后的眼睛时问:“你是在哪里做的手术?手术做的不错”。
    当得知是在徐州市一院时,对方肯定地说:“你不要舍近求远了,徐州的眼科技术非常不错”。听到这个评价, 杜伯林又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徐州的技术在全国都有名气,失落的是,个别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虽然在这里看好了病,但心里仍不舒服。患者在信中说:“院长,病人需要好的服务,我并无意去中伤、诽谤谁。我只是惋惜贵院这块金字招牌——海经济区眼科闻名的第一医院,而且有张学翎等精通医术大夫们,他们毫不逊色于他们京城同仁,但只望护士及服务人员工作上讲究一点“人性化”,珍惜自己医院的声誉......... 
     11月8日患者杜伯林老师给院长的一封信 
  院长先生:您好!
     请允许我一名患者和您进行一次笔谈。
     我是六十五岁的中学退休教师,今年6月日在贵院做了青光眼手术。8月份去北京时顺便到同仁医院请人又看了看眼,专家说:“手术做的不错”。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徐州的眼科手术水平是过关的,也就是说我半年内的第二次白内障手术仍可以就近在贵院进行,这样既方便又经济。但是我要向您反应一下贵院存在的“白玉微瑕”的问题,有六点是服务方面的,尽管不是主要的,也挺令人胆怯。
     一、5月28日我住进医院,医院要求次晨查大小便,我早7时将便样放进指定地点的木盒里,直至下午3时才被取走,不知氧化了的便样还有化验的价值吗?
     二、一位护士自我介绍说是主要负责的护士,她能非常熟练的例行报告事项,但毫无表情,一气呵成,然后拂袖而去。到打针时会直呼我全名七八次之多,本来核准患者以防出错是可以理解,但小小年纪对一个老头直呼其名似有欠妥,每次听,都叫我心里不舒服,可否改称先生、同志、老师呢?
     三、三楼送药的小车,车轮滚滚噪声吵人,可否修一下呢?
     四、我起针时按铃叫护士,多呼方至。
     五、清洁工懒惰,每次例行打水、清扫,都要问患者要不要打水,但真要打了大多是自己去打。
     六、护士们的态度有些冷淡,点眼药时显得不耐烦,连续滴两种眼药后,药水弄的满脸横流,就只交给患者一根棉签了事。
  院长,病人需要好的服务,我并无意去中伤、诽谤谁。我只是惋惜贵院这块金字招牌——海经济区眼科闻名的第一医院,而且有张学翎等精通医术大夫们,他们毫不逊色于他们京城同仁,但只望护士及服务人员工作上讲究一点“人性化”,珍惜自己医院的声誉。
                                     2006年11月8日           
                                       患者 杜伯林

11月15日蒋明伟院长给杜伯林老师的亲笔回信
杜老师:您好 !
     我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明伟,接到您的来信,我读了3遍,很受感动和教育。您的6点意见十分中肯。这是您对我们的关心和信任,更是希望和鞭策。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医院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人性化的服务,这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它说明我们的部分员工的服务理念还未适应现代化医学的模式。我已经将您的来信转各科阅读,将您的来信作为一种动力和契机,深刻反思,进行一次强化优质服务理念的教育,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不断改善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不知道,您的眼睛现在怎样,何时可以进行二次手术,欢迎您再到我院进行检查治疗。您来之前,可以先来一个电话,以便给您留好床位,因为我院现在有一部分专家参加江苏省医疗队,到徐州各农村参加防盲(白内障手术);现在病人很多 ,床位比较紧张。真诚地欢迎您继续关心我院发展,欢迎您的监督。相信我们会成为好朋友。
     祝您身体健康!     徐州市一院 蒋明伟 
 
    自查自纠:不做“温水中的青蛙”

    从杜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到,杜老师虽然对医院的医疗技术认可,但对护士的服务抱有极大的不满。因此,他才提笔写了这封信,他的目的也许只是因为不满而写,没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写。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