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路径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新质生产力的发生发展将激发各行业系统性新质化变革。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在一般性新质化进程中完成了各项积淀。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为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变革提供核心驱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技术和理念的突破创新中集中显现,并在实现由传统质态到新型质态的变迁中表现出新动因、新趋向和新态势的特点。加快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全局,把握系统性变革中的先发点和关键点,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制度协同和全球健康等方面统筹推进和系统施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健康理念

  作者:谈在祥、刘逸天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于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今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会议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出深刻阐释和重要部署。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内涵的逐步丰实,新质生产力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创造性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性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健康中国建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卫生健康领域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与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健康优先”理念的新发展路径,将引发卫生健康领域全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系统性变革,为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的推进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本文从生产力变革与医学发展的内部联系出发,探讨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一)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生

  卫生健康领域的理念革新和技术突破与生产力的发展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蒸汽机、纺纱机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变。机械文明促成的产业革命在带来效率与便利的同时也将流行病、职业病和妇幼健康等公共卫生问题带入公众视野。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基础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生物机体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被纳入研究视角,生物学观点的提出打破了“人是机器”的陈旧观点。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促成生物医学模式的出现,基础医学、外科手术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涌现出一批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一个世纪后,电气技术的突破和内燃机的发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再一次革新,技术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的富足。与此同时,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逐渐由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生活行为方式造成的慢性病损害成为各国卫生部门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单一的生物学观点难以解释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人们开始探寻人体之外的环境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中存在健康危险因素。研究重点与医学取向的转变引发人们对于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凝聚形成。生产力的进步也推动医药化工技术的发展,其中青霉素的规模化生产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特效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开辟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时代。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力变革为医学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一系列高新技术开始崭露头角,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突破,人类自此进入信息时代。与前两次生产力变革有所不同,科技创新的内驱作用愈发明显,不同科学领域的发展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学科专业的细分和边缘学科的涌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引发了现代医学技术的三次巨变。第一次是磺胺的抗菌作用被证实,磺胺类药物的人工合成取得成功,加速了医药化工技术的发展。第二次是现代物理学、计算机技术引发了诊断学技术的革命,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的发明和应用打开了无创诊断的新局面。而遗传工程技术作为生物工程的专业分支,生物制品如人胰岛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蛋白质类药”,有效补充的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开拓了生物学治疗的新概念,被认为是医学技术的第三次革命。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和工业技术等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医学各学科的分化综合和技术改进。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持续加深,引发卫生服务、医学教育、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相继易变,构成了现代医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回顾现代医学模式与技术的演进发展,科技变革总是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质性改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推动医学观念和医学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新质载体和动力引擎,继而引发卫生健康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二)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类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理论养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求积极把握生产力系统中的积极因素,并同行业态势相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倡导全民参与全面健康的共建共享,每个人都成为个体健康、群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语境下,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本身的进步,反映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趋向于人的现实需要的满足。人才驱动和要素创新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增强持续赋能,科技要素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管理要素提高卫生机构的组织效能,组织要素催化诊疗体系的系统变革如此等等,逐步完善全面健康促进环境的建设。

  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集中表现在技术突破和理念骛新。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兴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对生产系统和生产模式的优化调整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卫生健康领域催生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大模型、慢性病管理云平台、手术机器人、互联网医院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成果,增强卫生健康服务的精准性、可及性、便捷性和经济性,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区域健康产业均衡布局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同样牵引健康理念广度与深度的演进。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逐步提高,新的健康理念广泛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生活环境中健康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持续增加,推动健康生活行为方式逐步养成,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提供健康保障。

  二、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创新,表现出一般性新质化和系统性新质化的二重特征。一般性新质化即指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在科学技术、文化成果与经济发展的丰富和累积中惠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则是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生产力在新质化演进中发生颠覆性改变,进而引发要素、技术与产业的全面变革。新质生产力激发各行业系统性新质化变革,卫生健康领域在一般性新质化进程中已经完成了基本要素的积淀,在实现由传统质态到新型质态的变迁中表现出新动因、新趋向和新态势的特点。

  (一)新动因:医学技术的顺变

  生产力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实体性要素,构成了生产力系统中的基本要素。而科技、管理、组织等渗透性要素会通过对基本三要素的提升,增强要素系统整体运转的功能,进而形成现实的物质生产力。相较传统生产力所重视的实体性要素,新质生产力谋求渗透性要素所具备的变革性力量,展现出数智化的特征。诚如马克思所言,“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要素系统中,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数智化的表现形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挥科技的支撑能力,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数字医疗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肯定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积极作用,在服务体系、支撑体系和监管保障方面作进一步规范,推动了数智与卫生健康领域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丰沃的政策土壤催发医疗健康管理的一系列数字化信息化变革并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医疗机构管理中凸显,为实现更为高效精准智能的卫生健康服务产出指明了关键路径和实现方法。

  医疗新技术的顺变不仅是卫生政策发展和健康服务的转向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突破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实践,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医疗卫生的方法学突破带来新的契机。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传统的人工观察和数据处理方法存在着效率低、难度高和消耗大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实现形态信息、组织学信息和其他类型数据的有效整合,为研究者减少基础重复性工作的时间和辅助进行深度精准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预防、风险评估和药物治疗优化等医疗实务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汇融合,新型尖端技术将进一步推陈出新进而加速成果转化和精准医疗的进程。

  (二)新趋向:健康质效的转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力,通过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变革摆脱了生产力传统增长路径进而实现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卫生健康领域是重要的民生领域,卫生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曾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但生产关系的改变也会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促进两者相互调适,相互发展的主要力量。可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实现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即塑造合理的生产秩序和生产要求并提供外在的制度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明晰了健康质效的发展趋向,即建立健全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提供质优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多维的健康需求。卫生健康服务质效标准的更新表现出新趋向的特点,并在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卫生机构服务协同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建设导向与发展目标方面具体显现。从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来看,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诊疗流程优化精简,在追求诊疗效果的同时重视患者就医感受的提升。从卫生机构服务协同发展来看,着眼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和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通过补齐重点医疗学科服务短板,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衔接。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来看,一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升级统筹,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针对养老生育等重点领域健全支持政策并加大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医保基金使用的常态化监管,继续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数字医疗的发展和多元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则贯穿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始终,通过数字生态的营造在健康新质效的实现中发挥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三)新态势:未来产业的张拓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前沿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以创新药为例,全球新药研发竞争格局面临着新一轮变革。一方面全球创新药获批数量和临床研究管线数量都持续增长,全球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细胞与基因治疗、治疗性疫苗等快速迭代更新,药品研发的技术壁垒已经逐步筑起。新药创制的过程复杂而漫长,不仅需要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和药品审评、审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研发机构投入大量资源。我国医药产业正在实现由有到优,由制造到智造的深层次、多维度转型。早在2015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持续推动持续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监管流程的不断完善为创新药的研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进一步促进药品医疗器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并开始了创新药医保谈判。政策的叠加效应转变了我国医药创新的研发环境,资金、人才快速涌入创新医药产业,加快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升级,完成了创新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积累。

  现阶段,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催化卫生健康领域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培育,以创新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新型消费将是未来医疗卫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新型消费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依托,呈现出新场景、新模式和新服务等多样化表征。健康消费理念的持续升级和健康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奠定了新时期我国健康消费升级的现实基础,随着顶层设计的逐渐完善和多元主体的服务供给,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构建消费新业态的重要推力形成健康消费新业态。卫生健康领域正经历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配置、产业结构的技术性调整和新旧动能的创新性转换,多元因素协同推动卫生健康领域中健康产业的弃旧扬新,进而形成行业新态势并开辟健康新赛道。

  三、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中,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系统性新质化会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和关键势能。卫生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非一日之功,在历经多次社会生产力变革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完成一般性新质化的生产力水平转变,并将开始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的新迁跃。加快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全局,把握系统性变革中的先发点和关键点,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制度协同和全球健康等方面统筹推进和系统施策。

  (一)嵌合AI技术,赋能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源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战略概念。智慧医疗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和交互平台,实现范围内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共同推进智慧医疗建设进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现阶段智慧医疗建设历经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逐步向智能化阶段迈进,致力于海量医疗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涌现。诊疗过程中数字化的病人信息是深度挖掘的前提,电子病历、临床数据、影像学资料、健康管理档案等等都可以成为数据来源。在前阶段建设中,诊断资料和诊疗过程等各类数据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上传,在区域信息平台实现独立数据的关联共享并构成医疗大数据的雏形。从互联网时代到算法时代,大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场景的具体应用,医学治疗技术的优化改进和医疗信息资产价值的涌现,推动医疗服务的效率效果的提升和公平性可及性的改善。聚焦于微观的医学实践过程,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是诊疗创新的核心领域。电子健康记录、智能穿戴设备、手术机器人、AI辅助医疗决策等技术已经深入医学实践中方方面面,为精准性个体化的服务目标提供工具和技术保证,致力于患者就诊体验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动力是新的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将继续融合深化,并不断诞生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为智慧医疗的推进完善提供新的动力。

  (二)强化科技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在健康中国政策的引领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路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宏观环境,保持与政策取向的同频共振并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集中解决一批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逐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目标。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目的是增进全体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维度健康,表现为健康及相关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活动。首先,科技创新将作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大健康产业内部构成要素的迭代更新,持续推动大健康产业的数字转型和创新升级。科技创新也需要突破技术层面的思考,将人才培养评价、产学研协同机制和创新环境土壤等多方要素纳入考量。通过建立起完整的研产销产业体系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其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消费业态的更新需要健康产业洞察新诉求、挖掘突破点,进而实现新旧业态的协同化转型。聚焦消费者健康诉求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展,加快健康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智慧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健身等,进一步扩大健康业态和提升综合服务能级,打造跨领域合作的新模式。最后,健康产业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大健康”产业布局规划,着眼于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的长远目标。医疗卫生资源丰富和产业实力雄厚的城市和区域将成为健康产业集群的先发地,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多方合力,建立起全链条多方位广覆盖的健康产品服务体系,加快大健康产业迈入高速高质新阶段。

  (三)加强队伍建设,“智”造人才高地

  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医学技术的颠覆性,同样体现在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进步与革新的关键。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塑造和发展需要依靠人才创新、人才智慧和人才活动,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激活卫生人才“活水源头”发挥卫生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两个方面统筹发力。一方面,要提高增量资源的质量,在全球范围吸引和培养卫生健康领域前沿科技的高端人才。古往今来,选好人才和用好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荟聚卫生健康领域前沿科技的高端人才,才能在科学研究、产业集成和事业发展上引领世界。另一方面,要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补齐医疗卫生行业医务人员的需求短板。当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发展稳中向好,但区域间配置效率仍存在差异。部分类别的卫生人力在全国区域内呈现趋同聚集特征,相邻省份间存在同属性空间聚集效应。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的强化专项专类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育,进一步优化东西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另一趋向。此外,还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随着人才发展理念的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人才成为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新形势新任务下,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引进培养,均衡卫生人力资源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分布以适应人口结构和健康需求的调整,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卫生健康人才高地。

  (四)创新协同机制,完善服务供给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现需要健全人群的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生物医学模式下“重医轻防”的服务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卫生健康服务要求,新的健康需求的提出要求预防、医疗和康复等卫生健康服务机构间的紧密协同合作,将“防”、“治”、“康”有效衔接提供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其中关键环节在于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协同供给。现阶段医疗卫生体制下诊疗实践中仍普遍以结果为导向,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专注临床治疗工作致力于医疗服务的供给,而需求方往往出于恢复健康的目的,在实际卫生服务利用中表现出治疗需求。而卫生服务体系的多头管理和卫生机构间的布局分离等结构性矛盾也是造成医防融合难以发挥实效的重要原因。面对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间隙,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共同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宏观层面,继续深化拓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倡导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中观层面,一方面加强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横向联系,强化疾病防控的协同理念和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完善机构间人员、信息和资源的互通机制;另一方面强化不同层级间业务协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推动县域公卫和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微观层面,探索公共卫生机构专业人员与医务工作人员协同工作,倡导预防理念与诊疗措施的结合,优化健康服务内涵,打造便捷可及的医防融合服务模式。

  (五)承担大国责任,共筑全球健康

  新质生产力激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势必引发卫生健康领域上层建筑的连锁性反映。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社会意识的改变上,具体而言是卫生健康领域意识形态的改变。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也激发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气候异常、环境污染以及新型传染性疾病的流行,都对健康造成巨大威胁。面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环境的转变,中国政府体现出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贡献出中国智慧和共同方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遵循共同富裕的演进逻辑追求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整体健康,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技术与理念的革新持续张拓。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基于普遍道义和利益原则为实现全人类健康福祉的“真正的共同体”。卫生健康领域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意识形态转变的现实基础,其内在逻辑在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新型生产关系形态,它们共同引发卫生健康领域意识形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将对新型生产关系进行调适和改造,进一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回到实践领域,新质生产力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的保证。5G技术、互联网远程在线医疗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搭建了中国与其他各国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平台。“健康丝绸之路”是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具体实践,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将进一步构建多边卫生交流与合作的新图景,为世界范围内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徐医卫生政策与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