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健康播报:(文章来源:新华日报)去年4月,我省正式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计划三年投入41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16家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力争打造一批国家级特色专科;“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建不少于30个国家级、3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让更多疑难危重症患者在省内看病就诊。一年来, 高水平医院创建成效如何?还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与北上广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江苏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来说比较充沛。数据显示,全省拥有综合类三甲大医院近80家,数量居全国前10位;还拥有南京儿童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等一批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但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上广等地及部分兄弟省份相比, 江苏医疗呈现“高原多、高峰少”的态势,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医院还不多。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去年11月底发布的“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显示: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50位的江苏医院只有4家。江苏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人民医院仅排全国第24位,南京鼓楼医院排第25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居第46位、48位。这样的排名非但比不了北京、上海、广州,就与成都、武汉等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我省迈入全国一流方阵的重点学科、专科,医疗机构里的医学大家、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还显得比较“稀缺”。目前在全国能拿得出手的重点专科学科,仅有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康复医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皮肤科。罹患疑难危重症的患者,远赴北京、上海等地就诊的比例依然较高。
据省卫健委介绍,我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将重点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医院、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诊疗技术协作攻关等,形成临床诊断治疗创新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疾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创新或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创建近一年以来,16家医院奋力争先,紧紧瞄准医学发展前沿,通过诊疗技术协作攻关和新技术引进,加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向高水平医院加速冲刺。目前16家建设医院正在开展国际或国内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首创性技术攻关58项,年度引进开展新技术项目297项,形成临床指南标准或专家共识成果195项,7家医院病例组合指数提升,7家医院四级手术率提升,11家医院微创手术占比提升。在干细胞制剂、纳米分子诊疗技术、介入机器人研发、多基因预测抗抑郁疗效等重大疾病防治“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了多个突破性和标志性成果。
关键要有高水平人才梯度支撑
专家认为,江苏高水平医院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离人民群众在省内更好诊治疑难重症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高水平医院创建工作仍需要在人才、财政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长久发力。
“一家医院形成的良好口碑、学科优势、人才队伍是个长期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最重要的一条是人才, 高水平医院的建设需要有高水平人才梯度的支撑,包括领军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等。”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中华教授认为, 高层次拔尖人才是高水平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目前江苏临床医学高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截至2023年底,该院有两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与国内一流医院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特别是在中青年骨干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王中华说,医学教育与临床需求脱节、医学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分离等这些持续性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王中华教授认为,医学科技创新是高水平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驱动力,高水平医院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临床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要由临床型逐步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目前,我省面向临床实际应用需求、面向重大疾病、面向关键技术的医学创新链条尚未充分形成,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关键技术科研转化率仍较低。其次,高水平医院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重要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还有专家表示,高水平医院的建设需要实现医保、医疗、医药的“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当前,医保、价格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协同保障机制尚不充分,部分地区已经探索对疑难重症患者诊治、高新技术开展等进行补偿,但仍存在补偿不足问题。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缓慢,难以支持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另外,新技术、新项目收费立项审批进展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技术的应用。
王中华认为,目前江苏仍有不少疑难危重症患者远赴北京、上海就诊,患者流失既是高水平医院不足的结果,也是导致高水平医院建设困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疑难重症患者的缺失,也会导致医院高水平专科和学科建设缺乏相应的病例基础。
高校附属医院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表示,创建高水平大医院是综合系统工程,除了16家医院本身以外,还需要科技、教育、人事、政府等部门综合发力。其中,高等医学院校对附属医院提供的支撑极其重要,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这些全国第一方阵的医学院校,对其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江苏高等医学院校众多,有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等近十所医学院校,每所高校又拥有众多的附属医院,可谓医教资源天赋异禀,这是创造医疗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和创建高水平医院优势所在。
“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附属医院在高水平医院建设中应发挥‘主力军’和示范引领作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教授认为,深化校院融合,是激活高水平附属医院建设的“内驱力”。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通过持续实施临床提升战略,制定“附属医院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涵盖附属医院学科、人才师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考核标准。实施“一院一策、五大工程”,构建校院、校府、校企联动新机制,打造高水平附属医院建设管理的示范点。
胡志斌介绍,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医科大学在建设高水平附属医院上,正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跨越式发展新模式,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首先,政府主导,‘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合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附属医院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校院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医科大学在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上的优势,助力附属医院在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上‘蝶变式’发展。”胡志斌说,其次,校院协同,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建设高水平附属医院的最强支撑,以“联合引才、育才、聚才”为总体思路,着力打通从“基点”培养到“龙头”引进的人才队伍建设脉络,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高地。重点以临床提升为纽带汇聚创新发展资源,聚焦临床研究及支撑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支持。
江苏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徐州医科大学副校长吕凌教授认为,首先,建设高水平医院首先要转变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没有支持的重点就没有彰显的亮点,高水平医院建设要以特色专科为龙头带领其他专科发展,而不是全覆盖;其次,在发展内涵方面,要由“看病难”向“看难病”转变,对于大型公立医院来说,要重点加强建设多学科诊疗中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中心、生物样本中心、临床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
吕凌认为,在发展定位上,建设高水平医院要主动瞄准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或国家级医疗中心,引领区域行业发展方向,从而构建起高水平医院网络,共同带动我省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发展布局方面,要苏南、苏中和苏北聚焦支持,协同发展;要省市联动,尤其要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省属高水平医院(大学附属医院)建设。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