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到底要不要做皮试?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到底要不要做皮试?为什么有的头孢类药物要做皮试,有的则不需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皮试?皮试能预防过敏反应吗?这些都是现今医患较为关注的话题。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制定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简称为《指导原则》),针对近年来广泛存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问题给出了明确建议。

图片

  严格执行皮试适应证

  根据免疫机制不同,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Ⅰ、Ⅱ、Ⅲ、Ⅳ四型。Ⅰ型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小时内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针对该类药物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IgE抗体,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而对于Ⅱ、Ⅲ、Ⅳ型过敏反应,皮试则无法预测。

  《指导原则》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仅在以下情况需要皮试:1.对于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I型(速发型)过敏史的患者,如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并且医疗机构具备专业人员和急救条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可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应向药品提供者进一步了解药品引发过敏反应的机理,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要求提供相应皮试试剂。

  目前,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药房的β内酰胺类品种中,按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仔细甄别患者过敏史

  皮试仅是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之一,其预测作用是有限的。要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更应依靠以下几点:详细询问和甄别过敏史,用药期间的密切观察,配备过敏反应抢救药品和设备,医务人员熟悉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措施。其中,医务人员在采集和甄别过敏史时,应认真询问并详细记录可疑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给药与出现疑似过敏反应的时间间隔、临床表现、处置与转归、经治医师所做的诊断等。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应注意鉴别患者所诉的“过敏反应”是否为非过敏性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考虑是过敏反应,还应尽量区分为速发型还是迟发型。

  二是记录过敏史时,尽量具体到药物品种而非笼统地表述为某类药物过敏。

  三是对于既往仅有皮试阳性的患者,应记录为“既往皮试阳性”,而不应表述为“过敏”。

  熟练掌握救治措施

  医务人员遇到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导致过敏的药物。静脉给药者应更换输液瓶及输液器,救治过程中要严密监控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14岁及以上患者单次给予深部肌内注射0.3~0.5毫升肾上腺素。14岁以下患者按0.01毫升/千克体重给予深部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单次最大剂量0.3毫升),5~15分钟后效果不理想者可重复注射。

  同时,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暂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紧急情况下可先行环甲膜穿刺,并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晶体液维持血压,必要时静脉滴注多巴胺维持血压。若有支气管痉挛,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此外,还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出现心搏或呼吸骤停,立即就地进行规范心肺复苏术。患者经救治脱离危险后,至少留院观察12个小时。(健康报)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