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集聚人才优势 助推学科腾飞

  全程导医网 徐州卫生: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永恒主题,人才队伍则为学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近年来,徐医附院围绕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品牌美誉度等中心工作,加大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两翼”的锻造,不断夯实医学高地之基,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3月29日,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的《2018届地级城市医院专科30强排行榜》中,徐医附院16个专科全部位居全国前10名,其中15个专科位列全国前5。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徐医附院能够在学科及人才建设中高人一筹、顺势而飞,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引领和科学的战略方针。在徐医附院党委书记王人颢看来,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发展的根基,正是全体附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和改革魄力。

  去年,徐医附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锐意改革,守正创新,凝练出“1234”高质量发展战略,将人才学科战略作为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的基石,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梯队,形成了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矩阵,不断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

  强专科、促集群 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

  学科建设无法一蹴而就。徐医附院作为苏北医疗领域的龙头医院,由于其学科建设经历历史积淀,在学科布局、人才梯队、科研实力、教学队伍等方面形成了难以撼动的优势。尤其以麻醉医学、介入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神经内外科诊疗技术、心血管内外科诊疗技术、恶性肿瘤部分诊疗技术、影像诊断、急救医学等领域为代表,筑起一片壮阔的学科“高原”。

  过去的一年间,徐医附院又以打造学科“高峰”为抓手,狠抓医疗技术和学科建设,着力发展麻醉、血液、肿瘤等省级重点学科,不断把更多资源向优势学科靠拢,以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为目标,做强做优优势学科,逐步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发展优势。

  徐医附院科技处副处长叶新春介绍说,目前医院共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8个,14个临床、医技科室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3个,省“科教强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1个,省医学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研究所4个,是省卫生健康委临床医师进修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训基地。

  依托强有力的专科建设水平,医院科研教学水平也实现了跨步飞跃。2011年,医院被人社部批准为博士后工作站(临床医学),2013年取得临床医学方向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所有临床医学学科均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临床医学是ESI前1%学科。

  近五年来,全院医务人员共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0余篇;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4项,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临床前沿技术6项、面上项目16项;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7项、市厅级成果90项,其他级别成果71项,共获得资助1.8亿元。

  学科高峰“迭起”,科研硕果累出,但高瞻远瞩的徐医附院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立足本院优势,找到一条独具特色、发展强劲的学科发展之路。为此,新一任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研,展开多轮讨论研究,最终将目光聚焦到学科团队建设上。

  “一个人走得快,但走不远,团队协作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学科建设也是如此。”王人颢介绍,医院正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着力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团队,有重点、分层次地加以建设和培育,既保证传统优势学科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又积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交叉学科,努力形成一批层次高、结构优、富有创新精神、取得标志性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本院办院目标需要的学科专业群体。

  肝脏移植中心、肾脏移植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徐医附院正通过积极打造七大中心,构建“一个人带动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带动一个学科群,一个中心带动整个区域学科发展”的涟漪式发展模式。

  拼实力,展诚意 以磁场效应会聚高精尖人才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血液”,留住人才对医院来说至关重要。如何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医院本身“磁性”的综合考量。一方面,医院需要具备雄厚实力,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医院还要有拳拳诚意,为引凤来栖打造相适应的人才体系,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

  徐医附院人事处处长陈善伟介绍,201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将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政策、健全体制机制,维护群众健康”为目标,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吸引、利用、整合国内外人才资源,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调动全院职工积极性,为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身处苏北地区,在没有地域和经济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形成高精尖的人才队伍?”王人颢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提出,人才战略要坚持“引培并举,以培为主”,既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一大批学科急需的、掌握关键技术的带头人,更重要的是扎根本土,通过多层次培养计划提升本院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队伍和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管理出色、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管理队伍,形成推动医院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医院发展逐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在徐医附院,只要肯拼肯干,“成为人才”是每一个人都能抵达的目标。徐医附院副院长、麻醉科学科带头人王志萍正是受到了医院“人才磁场”的引力作用,义无反顾回到了家乡。她介绍,为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人才,医院与国内外诸多一流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科研团队和社会力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国际交流会议、出国研修,每年选派医务人员到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邀请院士、知名校友、行业翘楚来院查房、讲学指导,柔性引进专家团队,提升整体实力;各科室制定严格的学习制度,加强科室内和科室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提升业务水平。

  在引培并举、以培为主的人才战略指引下,医院4000余名职工中已有700多人获评高级职称,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者超过1200人,医院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数十人次,各类省级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近300人次。近五年来,有4人在国家级学会任职副主委,7人担任省级学会主委或候任主委(会长),37人任省级学会副主委(会长)。

  从院士团队到长江学者,从学科带头人到拔尖人才,从海外专家到本土人才,徐医附院犹如一个“永磁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激发全院职工的发展潜力,吸引海内外医学人才扎根苏北,共同谱写健康中国的华彩篇章。

  明初心,重党建,践行“四个回归”“六个起来”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医学亦是“人学”,需要温度与情怀。王人颢反复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根本原则不能变。“医学的初心是什么?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医院的使命是什么?是服务人民,护航健康。这是我们一切改革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徐医附院推动人才学科战略与文化铸院战略两翼齐飞,提出了“四个回归”的发展理念,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回归初心,牢记使命,做“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新时代“六有”医务工作者,培养和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员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需要正向引导,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来实现。2018年10月,徐医附院启动了一项新的改革——启动实施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这次看似普通的结构调整,掀开了徐医附院人才学科战略的崭新篇章。

  徐医附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季芳介绍,医院以科室为单位调整支部建设,实现“支部建在学科上”,所有院领导班子的党员关系全部落到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直接教育、管理和监督。

  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新时代职业精神大讨论、青年职工座谈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双带头人”工程实施后,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科室每位员工都被激发出了更强的内驱力,整个学科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学科建设的推进步伐明显加快。

  今年,医院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凝练文化共识,在庆祝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之际,王人颢提出了“六个起来”:让医德品行正起来、让专业素质和能力强起来、让优良传统扬起来、让医疗服务暖起来、让规矩纪律意识挺起来、让身体素质好起来,为医务工作者的全面成长指明了方向。该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共鸣。

  从“四个回归”到“六个起来”,在“1234”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践行中,徐医附院逐渐成为一个良医辈出、人才会聚的“强大磁场”。在“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蓝图下,4000余名徐医附院人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树医德、提技术、强学科、铸文化,顺应民心所向,将为徐淮百姓带去更多、更广、更高效、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健康福祉。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