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矿总院频道:进入三伏天后,气温高、气压低、空气湿度大,天气“炎值”持续爆表,不少市民身体吃不消。很多人的血管不堪重负,导致脑中风高发,这种夏天发生的中风俗称“热中风”。
多数人认为,冷天才发生脑中风,热天没事,然而,从徐矿总医院了解到,夏天中风的病人却剧增,其中,中青年人就占了一半!
热中风是怎么回事?
徐矿总医院神经内科陶中海主任指出,夏天天气炎热诱发血压出现波动,极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夏天出汗多,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循环减缓,微小血栓容易形成,极易诱发脑血栓,引起缺血性中风。
此外,睡眠不好、饮食紊乱等,使体内激素释放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易诱发血管病变。 另外,中风和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最近天气时而暴晒酷热,时而暴雨降温,使得血管收缩厉害,有动脉硬化的老人更易发生中风。
再加上喝冷饮、吃凉食、吹空调等造成了冷热不均,三伏天自然就成了“热中风”的高发期。
别把"中风"当"中暑"
近日,56岁的李大爷早上去云龙湖边锻炼遛弯,回来后出现头晕、呕吐等现象,家人以为李大爷天太热可能是中暑了,也没在意,就让李大爷卧床休息。到了下午,李大爷的症状不见转好,反而愈发严重,并出现了一侧肢体偏瘫,家人吓坏了,赶紧将李大爷送到到医院,经检查,结果诊断为脑梗。
盛夏高温,容易诱发中暑,据了解,不少中风患者也像李大爷那样误把中风当中暑,耽误了治疗时间。因此,认识二者的区别,正确掌握中风的征兆是防治中风的关键。
陶中海主任提醒,中暑与中风的症状是很好区别的。首先,中暑往往发生在高温的环境下,患者大量出汗而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所致,中暑常见的表现有发烧、脉搏急速、意识的丧失等,但不会有肢体的乏力、偏瘫等表现。
中风常常会出现意识的丧失、头痛加剧、手麻、眼睛发黑,同时伴有语言不清、肢体偏瘫等,一般没有在高温环境下出现,而多发于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身上。
气温越高 要越注意热中风 重点防范人群:老年人及“三高”人群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导致中风发作的基本病因是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动脉炎)、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等)。
中风的诱因较多,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外因与情绪、劳累、烟酒、饮食、气候有关。
其中气候的变化与中风的发生有密切关联,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一年中有两个中风高峰期:即气温在0℃以下的严冬和气温在32℃以上的盛夏,而且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性就越大。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70%~80%时,体温的调节则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大约要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这虽然对人体防暑有益,但其代价是通过比平时高4~5倍的血流循环量来实现的,而循环这样大量的血液,对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额外”的血液循环负担,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有诱发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导致缺血性中风。
老年人由于大脑功能迟钝,血管舒缩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欠灵敏,气温相当高时才会感到心里热,故不少人在发病前疏于防范,所以这是十分危险的。
而“三高”及吸烟、饮酒的中青年,可能本身就存在脑部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容易在夏季中风。
这些提醒要牢记!
注意控制诱因
老年人预防夏季出现“热中风”,要注意重视原发病的“防”与“治”。在夏季,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这些极易诱发中风的根源性疾病,这些老年患者在夏季,要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
注意补充水分
夏季出汗多,可适当补充一些水分,不渴时也要常喝水,保证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补充水分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也可喝些绿豆汤、菊花茶、荷叶茶等,以防止血液浓缩,出现血栓。尤其在出汗多或发热、腹泻以及在清晨起床时,更要多饮水。
注意切莫贪凉
老年人在夏天不能为了贪凉而在有“过堂风”的地方休息,不要用电扇直接冲着身体吹,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过低,室温应保持在25℃~28℃。
注意中风先兆
在炎热的夏季里,如果家人出现浑身无力、头晕眼花、鼻子出血、哈欠连天等,这些都可能是夏季中风的前兆。家有老人或存在中风危险因素者,应了解中风的重要先兆和应急处理。
以下5种情况发生时,应注意可能中风了:
● 突发的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或无力;
● 突发的视力模糊或失明,尤其是单侧;
● 失语,说话或理解语言困难;
● 突发严重的原因不明的头痛;
● 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是突然跌倒。
出现以上任一症状时,应尽量在4.5小时内送达医院,赢得治疗时间。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