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专家李英姿:秋燥易引发哮喘 中医药防治哮喘有优势

2014-10-15 15:52
摘要:
中医认为秋令属金,秋燥、秋凉极易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等疾,而“肺主皮毛”,秋燥也易致皮肤干裂、燥痒等症。尤其是原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眼下极易引起旧病复发……徐州中医咨询热线:0516-85707122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频道:秋之主气为燥,从目前到立冬要经历晚秋的“霜降”节气,这时的气候特点是“燥”、“干”。古语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随着降雨减少,空气越发干燥,此时气候特点一方面感觉干燥,另一方面早晚秋风凉意袭人,呼吸道对这种气候特点极为不适。

  徐州市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中医师李英姿介绍,中医认为秋令属金,秋燥、秋凉极易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等疾,而“肺主皮毛”,秋燥也易致皮肤干裂、燥痒等症。尤其是原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眼下极易引起旧病复发,还有很多患者属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及“咳嗽变异性哮喘”,这种特殊的气候易于导致这些慢性病症发作。在门诊就可以遇到常年鼻炎持续不愈,分泌物倒流至咽喉,出现咽喉燥痒不适、似有异物感、频繁清嗓作咳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候,这类患者游见于“五官科”、“呼吸科”之间,易于陷入局限病变,常常误诊误治;而“咳嗽变异性哮喘”也常因为症状不够典型,只闻其“咳”而掩盖了其“哮喘”的本质,从而延误成一般支气管炎而频繁服用抗菌素迁延难愈,致使这类患者秋凉即易反复发作,患者痛苦不堪。

  事实上,只注重治疗疾病表象,倒不如密切结合眼下秋令特征,遵循“天人相应”、“治病求本”和“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采取“整体辨证、人病同防”的养生法则,才是治本之举、上工之策。简而言之,也就是说既要重视治疗局部疾病,更重视增强人身之体质;既重视组织器官的修复,更应重视秋燥秋凉外界气候伤肺的事实,以及异常气候对人心身的影响。因此,对于在秋令易于感冒之人,就应该采用补益肺气、疏风散寒的方法,成品可选服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或胶囊,也可以其为基本方,配合补肾固本冲剂、固元膏(自制制剂),也可选用黄芪20克、苏叶10克,泡茶,既补气养肺扶正,又能疏风散寒祛邪;对于易于燥咳之人,若属于“温燥伤肺”,出现干咳、咽痒、痰少粘如丝状、舌质偏红者,可以选服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可以选用雪梨炖枇杷叶饮用,南沙参15克、百合15克,泡茶,如果咽喉干痒、异物感明显者,可以选用玄参10克、桔梗6克、青果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如为“凉燥咳嗽”,表现怕冷、咳嗽、口干、咽干、鼻塞流清涕者,则应选用温润止咳的方药,如杏苏散、辛金润肺汤,也可以其为基础方,加蜂蜜、冰糖、阿胶熬制成膏,也可选用紫菀10克、杏仁10克、蜂蜜20毫升,泡茶,如鼻涕、鼻痒、喷嚏较甚,则可以选黄芪30克、辛夷10克、苍耳草15克、乌梅10克,煎汤泡茶。秋令咳嗽不同于其他时令之咳嗽,既要温散宣肺,更应润燥养肺,可以选用沙参麦冬汤、补肺阿胶散熬制成防咳膏子服用。如果易于诱发哮喘或咳嗽变异性哮喘者,则可选服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也可选用都气丸、冷哮丸、阳和汤为基础,加辅料熬制成膏子服用,对于温肺驱寒、化饮防喘有积极作用的。

  针对目前秋凉、秋燥,还应根据自身体质选食秋令润肺散寒、止咳化痰水果,如阴虚燥咳、咯痰带血丝、皮肤干燥则可多食秋梨、百合、鲜藕、柿子,或可自制“六汁饮”(取雪梨1个(去核)、鲜藕30克、荸荠30克、白萝卜30克、甘蔗30克、鲜百合30克,用榨浆机榨汁,混匀食用),每次30毫升,日饮2-3次;如易于感受秋凉咳嗽、咯痰,则可选用生姜、柑橘、荸荠;老人小孩秋凉易于感冒,则应多食山药、冬枣、莲子等。

  在饮食起居上还需摄生,由于秋令慢性燥咳多由于阴虚津液不足所致,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韭菜、大蒜、葱、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品以及火锅、油煎烤制等辛热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症状;有过敏病史者螃蟹海鲜等也不宜食用,以免引起过敏致咳发喘。另外,由于秋凉温差加大,要及时注意气候变化,以防感冒诱发凉燥咳嗽、感冒、哮喘。当然,针对秋凉应遵守“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太早穿过多衣服,需要适度进行耐寒锻炼,增强防感能力。

  哮喘至今被认为是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许多哮喘患者至今被该病折磨着、痛苦着。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已经让众多哮喘患者获得了良效。为了让更多的哮喘患者脱离苦海,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中医药在防治哮喘领域中的优势和成果:急性发作期运用中医(重症哮喘、或合并感染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控制发作;慢性迁延期运用标本兼治法治防结合;缓解期中医膏方调养预防;夏季不发时再结合“冬病夏治”外贴 防治复法。相信以这种整体全面的积极防治措施对进一步提高该病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作有积极的意义。

  徐州中医咨询热线:0516-85707122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