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一旦发现需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癌变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频道:息肉是指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胃肠道息肉就是在胃肠道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两个月前,今年40多岁的李先生开始感觉胃肠有些不舒服,开始他还认为是自己饮食造成的,可调整了饮食后症状还不见好转,不但胃有时隐隐作疼,又开始拉肚子,有时一天就要跑4、5次卫生间,这让他痛苦不已。

  在做过便常规检查后,发现有潜血,白细胞和红细胞也不正常。做完胃镜和肠镜后,在他直肠12公分处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息肉,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徐州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胡兵告诉他“病根”就在这小小息肉上,胡主任建议他最好及时处理,否则这个小小的息肉还可能发生癌变。

  息肉早期无症状

  胃肠道息肉本身并没有什么症状,只有在伴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息肉凸入幽门时往往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结直肠息肉如果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黏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黏液,表现的症状为大便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黏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

  增长越快越易癌变

  提起息肉,很多人都不是很重视,不过胃肠道息肉可不能轻视。胃肠息肉是一种行内公认的癌前期病变。许多胃肠道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腺瘤性结肠息肉,癌变率更高。

  胃肠道息肉发生癌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息肉的大小: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变率小于1%;直径在1-2厘米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径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通常为50%。

  息肉部位:食管息肉癌变率甚低。而肠息肉,位置越低(接近肛门)的,如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

  息肉数目:单个息肉癌变机会相对少些,3个以上者癌变机会大些。

  息肉外观形态:一般来说,外形不规则,色泽黄白,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呈结节状,质地较硬,易出血者恶变可能性较大,而后两项尤为重要。反之,形态规整,表面光滑与正常黏膜相似,质软者,恶变可能性较小。

  患者年龄:不同类型的息肉好发于不同年龄,但更多见于中老年。胃息肉的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而大肠息肉70岁为高发年龄段。老年人息肉癌变可能性大与致癌物刺激年限久,老人机体免疫机制弱有关。

  息肉增长速度:从先后两次镜检可知,一般来说,短期内(1~3个月)息肉体积迅速增大,外观由平坦、光滑变成高低不平、粗糙、易出血,应高度怀疑癌变。

  一旦发现及时根除

  目前,准确检查息肉的方法首推胃(肠)镜。40岁以上的朋友不论有无症状,都要主动去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有胃肠道息肉,不论何部位、何种类型的息肉,无论息肉的大小,都要设法根除,以绝后患。虽然并非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但已有充分的资料证明,根除息肉乃是有效的防癌方法之一,息肉的根除方法很多,如内镜下高频电凝或电切、激光、微波、射频,也可行手术治疗,大都十分安全,不必顾虑。

  需要提醒的是,切除息肉的患者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做病理检查。首次镜检时发现息肉应送活检,根治术后如能留取全息肉标本更应送检,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这是因为只有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能最终“拍板”确定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另外,恶性病变往往藏在息肉深处,容易漏诊,所以病理检查非常重要。

  定期复查不可少

  如果确诊为息肉,那么复发就是很强的特性,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去除息肉,都有复发的可能,不论良恶性也是如此。因此,患者在切除后及时复查。病理诊断属良性者,应半年复查一次胃(肠)镜,如无问题,2~5年再复查一次;恶性者,应于根治后3个月、6个月、1年各复查一次,如无复发,5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复发者应及时处理。介于良恶之间者,按恶性对待。

  高危人群应提前检查

  据徐州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胡兵主任介绍,有些种类的息肉常伴有胃肠道外的异常,如神经系统肿瘤、皮肤及软组织肿瘤,乳腺、肺、卵巢肿瘤,牙齿发育异常,嘴唇或皮肤紫纹或色素沉着等。某些胃肠道息肉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胃肠道息肉病、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等。

  若亲人中(如父母、子女、叔伯、兄弟姊妹等)患有遗传性倾向的息肉时,自己应主动去医院检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另外,年龄超过40岁、曾发现过胃肠息肉、患有慢性胃肠炎且反复发作的人,也需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由于胃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慢性炎症、便秘、机械性刺激及爱吃肉等有关,因此,胡主任建议,高危人群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海鲜,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少吃辛辣食物,少饮酒,均有助于预防胃肠息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