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软糖12种添加剂 学校周围小卖部“雷人”小零食

   

  这些小食品的共同特征是价格便宜、香气扑鼻,外观上非常诱人,吸引了不少小学生购买。

  学校周边小商店出售的零食“粗人头D”“人小鬼大”……这些食品名字稀奇古怪,外包装也是五颜六色,很是吸引小学生。

  五颜六色的糖果是孩子们重点选择的目标,但这些食品中含的添加剂也不少。

  全程导医网 徐州医药频道:最近,有家长反映称,一些商家为制造“卖点”,给儿童食品取名“奇淫合欢散”、“萌汉药”、“金坷垃”等。有专家认为,这些儿童食品已经沦为“精神鸦片”,不仅损害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也对这些食品的安全备感担忧。

  这些以不健康词汇命名的零食在徐州是否存在?10月31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区多所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发现,不少小商店出售的零食名字很奇怪,有“人小鬼大”、“怪手”、“一根葱”、 “鬼脸咕咕”、“别咬我”、“迷你小杯比”……这些食品包装简陋,有的连生产日期都模糊不清。对此,徐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近期将加强校园及周边小商品食品的监管。

  小零食取名稀奇古怪造型雷人

  10月31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学校周边的商店。在奎园小学对面,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内摆满了各种小商品。除了售卖文具、玩具外,还售卖“人小鬼大”、“怪手”、“一根葱”、“别咬我”、“大比萨”、“迷你小杯比”、“冻感地带”等小零食。不仅名字稀奇古怪,外包装也是五颜六色。

  仔细查看这些小零食,有辣条、面筋、果冻、 果味凝胶糖等,口味以甜、油、辣为主。“老板,这些小零食怎么卖啊?”“你要哪一个? 这样的都不贵。甜滋滋、辣乎乎,口感比较刺激,孩子们都特别爱吃。”说话间,奎园小学的孩子们放学了,一些孩子跑到小卖部来买食品。“爷爷,给我一个怪手糖果……”“我要辣条……”

  小卖部的老板拿给孩子的食品多在5毛到1元之间。比如,取名为“怪手”的果味凝胶糖5毛钱一袋,取名“一根葱”的辣条1元一包……为吸引孩子,很多小食品在包装设计和色彩上煞费苦心,软糖被设计成骷髅,饼干被设计成笑脸,色彩都很艳丽,包装上还印有小猴子、光头强、骷髅头等图像。

  校园周边小食品颇受学生欢迎

  在兴北小学附近的一家小卖部内,“粗人头D”“鬼脸咕咕”“发光棒”等小零食非常受学生欢迎。下午放学铃一响,不少小学生就跑进小卖部,兴奋地在小卖部的纸箱或篮子里挑选。五颜六色的糖果和麻辣食品是他们重点选择的目标,有的孩子一次买了两三袋。很多孩子只瞅一眼包装,就直接拿起去付款。

  “你们怎么不挑选就直接买了?”记者问。一个小学生告诉记者,大家经常吃,知道哪种口味适合自己,经常几个同学一起买,然后交换着吃。

  这些名称怪异的小零食,真的这么好吃吗?记者买了5毛钱一袋的骷髅脆皮软糖珠,打开包装,发现里面是一粒粒黄豆大小的硬糖,外皮凹凸不平,吃了几粒,有淡淡的水果味,吃完后嘴里留有粉红色素。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汉桥小学、铜山实验小学等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发现很多学校周边小店都有这类小食品出售,品种繁多,有糖果、豆制品、方便面等。这些小食品的共同特征是价格便宜、香气扑鼻,外观上非常诱人,吸引不少小学生购买。

  一包小零食含12种添加剂

  记者发现,这些取名稀奇古怪的小食品大多是用白砂糖、葡萄糖糖浆、精面粉和各种添加剂加工出来的。记者购买的一袋“鬼脸咕咕”,是一种代可可脂巧克力饼干,打开包装,有一股怪异的香味。包装上标有QS标志和生产许可证号、名称、配料、保质期等,还标明了食品添加剂成分。另一种取名为“粗人头D”的软糖,食品添加剂成分比“鬼脸咕咕”更多,有柠檬酸、苹果酸、阿拉伯胶、单硬脂酸甘油酯、巴西棕榈蜡等12种食品添加剂。

  虽然,“小零嘴”大多看上去规范,QS生产许可证号、厂名、厂址、电话一应俱全,但规矩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少疑点。

  在铜山实验小学附近的小卖部,记者购买了“人小鬼大”“怪手”“粗人头D”“鬼脸咕咕”等小零食,逐一将这些小零食标注的QS号到国家食品安全网上查询,输入号码后都显示“数据更新中,企业QS数据记录存在备案”,无从知道该QS号对应的企业是否真的是包装上标注的企业。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前曾发生一些企业盗用QS号的现象。

  “怪手”果味凝胶糖和“粗人头D”骷髅脆皮软糖珠的外包装上都标有销售热线,但拨打过去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

  家长:取名不健康易产生不良影响

  当天下午,在等待孩子放学的时间里,记者带着小食品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

  奎园小学的家长翟女士称:“这些小食品,特别是那些小厂子生产的,想想就知道不会有什么营养,净是添加剂。像‘别咬我’、‘迷你小杯比’等食品,名字不健康,容易对孩子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一般都不会让孩子买。”

  家长孙女士说:“我不鼓励孩子买附带这些不良信息的食品。”也有家长说,由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频频见报,加之学校规定不能在校内吃零食,所以现在孩子的零食基本都由家长进行“把关 ”。

  记者调查发现,校门口炸鸡柳、烤肉串等现做现卖的摊点食物,家长和老师们也比较担心。这些小吃摊点都是露天加工,没有防尘措施,过往车辆扬起的灰尘直接落在食物上,卫生条件令人担忧。

  老师:每学期都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我市一所小学的张老师说,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给孩子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远离校外小摊贩上的油炸食品、烧烤等垃圾食品,同时也禁止学生携带除饮用水、水果、牛奶等以外的零食入校。但出了校门以后,很多孩子还是会不受控制地想买小零食,因此,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这样容易养成孩子乱花钱的坏习惯和攀比心理。另外,学校要求早上入学前在家里吃早饭,孩子吃饱饭就不会吃零食了。

  针对这一现象,徐州一中的心理教师朱海梅说,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的自控能力比成人弱,好奇心却比较强,有些商家抓住孩子新奇心和模仿心理,制造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激发他们潜在的购买行为。她认为,刺激消费有很多方式,但如此谐音起名,对孩子是变相的伤害,需要社会和家长共同来监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加强监管

  针对此情况,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每一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前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均会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内各中小学校周边商铺进行检查,全面清除商铺内的垃圾食品,并对销售垃圾食品的商铺进行处罚。但查处过后,仍有商家继续销售垃圾食品。因此,学校周边一直是食品流通监控处的重心,经常定期检查。

  对于小食物名称不健康的情况,工作人员表示,商家谐音起名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规给予清晰界定。他呼吁生产者在给商标和广告命名时,应遵守法律规定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有责任感的商家应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考虑在内。

  链接:《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零食级别

  从健康饮食的角度,一直都不提倡中小学生食用添加剂太多的零食。由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联合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中,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种。

  可经常食用:低脂、低盐、低糖类。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煮、烤制的红薯、地瓜、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适当食用(每周1-2次):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火腿肠、酱鸭翅、肉脯、卤蛋、鱼片、蛋糕、月饼、怪味蚕豆、卤豆干、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花生蘸、盐焗腰果、甘薯球、干地瓜干,果汁含量超过30%的果(蔬)饮料如咖啡、山楂饮料、杏仁露、乳酸饮料等,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

  限制食用(每周不超1次):高糖、高盐、高脂肪类。如棉花糖、奶糖、糖豆、软糖、水果糖、话梅糖、炸鸡块、炸鸡翅、炸鸡翅根、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罐头、蜜枣脯、胡萝卜脯、苹果脯、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冰淇淋等。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