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最基础的方法鉴定药用植物最好

  药用植物的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坡向坡度、水分、微生物等)及年龄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决定性状特征的关键,遗传和年龄因素是基础。药用植物研究应以经验鉴别为基础,采用有效组分、基因鉴别、参考成分鉴别,先进的标准不一定是化学的,能用最基础的方法鉴定就是最好的。

  根及根茎类药材

  根类药材大多数来源于草本的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就根部而言,没有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双子叶植物根一般主根明显,常有分支,通常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少数根部细长,集生于根茎上,如威灵仙、龙胆等。单子叶植物根多为块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等。根的表面常有纹理,有的可见皮孔。根类药材上所附的根茎在外形上多与根有显著不同,比较容易区别,如人参、桔梗上部的“芦头”以及龙胆、藜芦的根茎部分等。有时根类中药的上端为根茎,向下逐渐过渡为根,两者之间在外形上无明显的分界线,如当归、防风、常山等。

  根茎类药材的外形常因类型而异,但外表面均与地上茎一样有节和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状小叶、叶柄基部残余物或叶痕,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

  蕨类植物的根茎常有鳞片或密生棕黄色鳞毛,如狗脊等。

  茎木类药材

  木质藤本植物的藤茎和木本植物的茎枝,多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有的扭曲不直,粗细大小不一。表面多为黄棕色,少数具特殊颜色,如槲寄生呈黄绿色,鸡血藤呈红紫色。表面粗糙,可见深浅不一的裂纹及皮孔,并有叶痕及枝痕。质地坚实,断面纤维性或裂开片状。平整的横切面木质部占大部分,具放射状花纹和年轮,有的导管小孔明显可见,如青风藤等,有的可见特殊的纹理,如鸡血藤和大血藤等。

  木类心材形成较早,位于木质部内方,蓄积了较多的次生代谢物质,如树脂、树胶、油类等成分,故药用的多为心材部分,如沉香、降香、苏木等。木类药材多数呈不规则的块状、厚片状或长条状。表面颜色特异,如黄白色的沉香、紫红色的降香、棕红色的苏木,有些木类中药表面具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或斑块,如沉香等。质地和气味可帮助鉴别,如多数木类中药质重,如沉香质重,具香气;白木香质轻,香气较淡。

  皮类药材

  皮类药材通常是指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形成层以外部分入药的药材,少数为根皮。皮类药材形态较特殊,在鉴定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皮片形态和折断面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可判断皮内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如用抽心法(抽去木质部)制成皮类中药牡丹皮为管状,苦楝皮折断时裂面形成明显的层片状。

  叶类药材

  鉴别叶类药材时,往往需要在水中浸润展开后才能鉴别。要注意到叶的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观、叶脉、叶尖、叶缘、叶基、质地、叶柄的有无、长短,是否带有细嫩茎枝,以及气、味等。其中,叶类药材的颜色,是指大量药材所呈现的颜色,多为暗绿色或灰绿色,有时呈黄绿色或绿棕色,亦有特殊如紫苏叶,下表面为紫色。叶的表面观,一般指角质层的有无、厚薄;上、下表面毛茸的有无及分布;对日光透视时能否见到透明腺点(油室)及红棕色木栓斑点(如桉叶);放大镜下观察是否见有凹点状腺鳞(如紫苏叶)。

  此外,还应注意到叶鞘及托叶的有无,叶柄的有无及形状(平直、槽状、扭曲等),叶柄是否具翼(如紫苏叶)。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中药。测定“栅表比”亦可区别同属不同种的中药。由于同种植物的叶上“脉岛数”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变化,故有时测定“脉岛数”亦为鉴别特征之一。

  花类药材

  花类药材鉴别时,完整花要注意观察花托、萼片、花办、雄蕊(莲须)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形状、颜色、被茸毛与否、气味等。花序除单朵花的观察外,还需注意花序类别(夏枯草为带花的果穗)、总苞片或苞片等。花的某一部分注意区分是花的哪一个部位(番红花为柱头,蒲黄为花粉粒),再仔细观察。特别注意“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外表纹理、萌发孔的类型、数目等常因植物品种不同而异。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应注意鉴别。花类药材由于经过釆收、干燥运输等,常皱缩、破碎而变形,如果肉眼不易辨认的,需将干燥的药材先放入水中浸泡后,要用放大镜或解剖镜来识别。

  果实及种子类药材

  首先要确定是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注意区分果实的类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等。无论果实还是种子,主要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其中要特别注意表面特征,如表面的颜色、皱纹、有无附属物等,种子的表面还要注意种脐、种脊、合点、种阜、假种皮(龙眼肉)等特征。果实的外部通常有些附属物,如宿存的花被(地肤子)、花柱、花序或果柄等。此外,“镶嵌细胞”为伞形科植物果实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