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家长养育孩子要细心

随着孩子的诞生,一些80后渐成新一代家长,初为父母的他们既欣喜快乐又信心十足。可同时,对这些年轻的父母来说,这还意味着一个长时期的自我牺牲和责任的开始。
  虽然人类进化过程远超其他生物,然而人类的幼儿通常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成熟成长到独立生存。为人父母肩负着繁重的养育责任,他们必须时刻耐心细心的呵护孩子,健健康康的把孩子养大,使他们成为日后的有用之才,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孩子的“小病”不可忽视。严格地说,疾病没有大小之分。人们日常所说的“大病”和“小病”,其实没有明显的标准和界线。例如人们常称头痛、感冒是“小病”,可是在医生检查后成为重危病人的不在少数,死亡也并不罕见,阑尾炎是常说外科“小病”,可还是有人因此丧生。

小病常是大病的根,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那么既然有这个“根”,它迟早是要“发芽”、“结果”的,最后由小病酿成大病,由一种病发展到几种病。例如孩子经常容易患伤风感冒,鼻咽部的细菌就有可能从咽管进入中耳,从而引起中耳炎,如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还会转为慢性中耳炎;如果耳内脓液中的细菌向上进入脑部,又可发生脑膜炎,这时往往可危及生命。

孩子患疖疮或脓疱疮,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个小皮肤病,但是你要知道,它可以引起肾炎,这个病就比较麻烦,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痛苦。蛀牙也能引起风湿病和肾炎,就是因为细菌从蛀牙侵入而发病。孩子容易患蛔虫病,如不及早抓紧治疗,有时还会让蛔虫从肠内钻入胆囊或阑尾,发生胆道蛔虫病、胆囊炎或阑尾炎,有时肠内蛔虫多了,还会互相缠绕在一团,发生肠梗阻。

所以,我们的年轻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小病。一旦发现有病就应该及早找医生诊治,不要因疏忽大意而误了孩子的健康。

2、孩子的锻炼不可缺少。2-5岁的孩子,尽管身体各方面还比较稚嫩,但要使孩子长得健壮,力所能及的锻炼是不可缺少的。2岁以后的孩子,其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发育都日趋成熟,孩子的体格锻炼应该采取综合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室外走、跳、跑、攀登等体育运动,做儿童健身操或运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既可以利用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流等自然条件,又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的室外步行、跑、跳等运动,应该选择没有汽车、摩托车的空旷而安全的场地,学校的操场或校园最为适合。平常孩子锻炼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晚饭之后,进行这些运动的时候,孩子不仅没有大人带领,最好还有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块进行锻炼,这样的孩子会觉得更有趣,否则,孩子可以能在室外玩一两个小时,带孩子到室外锻炼时,记住给孩子穿适合于运动的衣服,不要穿得太厚,不然容易出汗,孩子会感到不舒服,严重的还会感冒。居住在人口稠密找室外运动场地困难的城市中心,我们除多带孩子进行郊游之外,还应尽量设法利用现有的室内环境,与孩子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

3、孩子的用药误区多,家长要多注意。孩子一生病,家长往往又着急又心痛,巴望着病痛快快过去不要再折磨宝宝。可是,性急的年轻家长们也常常会不自觉地步入用药误区,伤害了孩子却全然不知……

比如宝宝一发烧就用退烧药。临床上常见许多家长见孩子发烧,就在家中给孩子胡乱服用常见的退烧药。退烧药的机制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下降,同时促进汗液排出,加速体温下降。但如此免疫系统未被唤醒,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体内积存,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

还有在一些家长眼里,打吊针比吃药好。“打吊针”是静脉输液的通俗称法,也有人称之为“打点滴”,是区别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以外的一种给药方式。它利用液体的静压原理,将药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因此广受病人和医生的欢迎。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得了如伤风、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时,盲目迷信“打吊针”。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因滥打吊针所造成的抢救事件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因此,能通过药物治疗的小病小灾,尽量不要“打吊针”。

 
 

阅读下一篇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