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80%三级医院开建医联体 保证居民就近看病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全国八成三级医院已开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县域内就诊率达82.5%;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

  9月1日,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深圳召开。

  此次会议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办。据会议介绍,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

  医联体的作用成效逐步显现,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82.5%,较2016年末增长2.1个百分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持续上升。

  双向转诊格局进一步形成,下转患者明显增加。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三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占比由2016年的0.6%、0.5%增长至0.9%、0.7%。

  此外,优质资源进一步联动,医联体内牵头医院持续向基层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人数也明显增加。居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部分地区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超过60%,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

  探访 医疗资源上下“联”动

  我国多地正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各地医联体是怎么联的?有何特点?记者在1日深圳举行的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进行了探访。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当前,我国医联体建设在多地铺开,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探索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比如,深圳市组建11家基层医疗集团,从强化社康中心建设、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多环节入手,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贯通,让居民分流到基层诊疗; 江苏镇江市组建康复医疗集团,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为纽带,建立九大医疗资源中心,构建紧密型医联体。

  二是县域医共体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例如,山西省在18个县启动以县乡一体化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安徽省天长市、福建省尤溪县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统一人财物资源管理和业务管理。

  三是组建专科联盟补齐薄弱学科短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譬如,天津市胸科医院与126家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组建胸痛专科联盟,建成覆盖全市50%区域的心脏疾病救治网络。

  四是扩大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范围,促进基层能力提升。如浙江舟山市整合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医疗资源,打造覆盖舟山群岛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使居民就近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打造“家门口的医院”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82岁的陈伯,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疾病,以前他得靠家人背着上下楼去大医院看病。如今,他已与附近的东门社康中心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不用再跑那么远了。

  记者1日在罗湖区东门社康中心看到,大厅内干净整洁,来看病的人不少。这家原本只是一个门诊部的社康中心,现以全科诊疗为主、专科诊疗为辅,还增加了医养融合、家庭医生、家庭病床服务。

  在深圳,目前已有588家社康中心,2651名家庭医生为近300万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小病在社区首诊、大病进医院治疗、康复回社区解决”已成为老百姓新的就医习惯。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医联体突破了城乡、区域等限制,真正做到了分级诊疗,为老百姓打造了家门口的医院、身边的医院。医联体就是要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建议:避免“跑马圈地”“嫌贫爱富”

  专家介绍,我国医联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医联体建设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重形式轻实质”“重数量轻质量”,有一些地方医联体处于“联而不通”的状态,没有实质性的效益。偏离方向。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大医院“虹吸效应”,虹吸基层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使得“头更重,脚更轻”。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教授: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重心在于“强基层”,促进对公众立体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黄葭燕:在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参与建设医联体的大医院更具有动力,把医生引下去、把医疗资源沉下去,整合资源,让病人分流。医联体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分级诊疗,而不应该单把盈利作为纽带。

  医联体建设还需要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专家认为,由于部分地区医联体未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构分工协作、医疗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等机制,缺少保障长效运行的制度设计。配套支持政策还不完善,部分地区在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激励、药品配备使用、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还不强。

  别让患者追着服务跑

  专家认为,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重点要形成“四个共同体”,促使医疗资源真正下沉:一是形成“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二是形成“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三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建立“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未来,医联体将是“服务共同体”,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实现就诊转诊的无缝衔接,形成医院与基层结合、医疗与医保结合、医疗与预防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开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实现医联体内的同质化服务。比如,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通过集中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

  未来,医联体还将是“利益共同体”,这样才使优质医疗资源自动下沉到基层,效果显现。比如,通过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以医联体为单位实行按人头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预付机制和结余资金合理分配机制。实践证明,这样的“利益共同体”,是推动医联体内各个医疗机构密切合作的有效措施。

  “怎样让服务围绕患者转,而不是让患者追着服务跑?”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两个‘翅膀’。将优质医疗资源沉入基层,提升服务整体效能,实现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医联体建设的契机,打通阻碍机构协作、资源整合的各种壁垒。”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