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疫情风险评估未变,病例将继续出现但不会大规模爆发

  1月以来,部分省市连续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1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气候条件、禽类消费量和消费习惯等因素,春节期间部分地区仍将继续出现散发病例,但是不会发生大规模疫情暴发。

  春运不会增加传播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介绍,截至1月26日18时,今年以来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96例,死亡19例;自去年3月以来,共报告确诊病例240例,死亡60多例。

  据介绍,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因为该病属于新发传染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每发生一例都要向世卫组织通报。同时,我国也要求各地及时公布疫情。

  虽然确诊病例持续增加,但是专家认为H7N9病毒并没有比以前更可怕。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现在的H7N9病毒特性与去年4月监测到的病毒一致,其病原学、基因序列等没有发生有公共卫生意义的、有显著性差异的变异,仍不具备在人群有效传播的能力,“没有改变我们对该病传播风险的评估。”

  冯子健强调,H7N9病毒没有发生有效人传人,所以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不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他介绍,流行病学上衡量疾病是否“有效人传人”有一个基础性指数,这个指数如果大于1,即1个病人平均可以传染1个人以上,就认为该疾病具备了有效人传人的特性。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的该指数只有0.09,非常低。

  舒跃龙说,最新的相关防控方案强调了对病毒变异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全国网络实时监测,高度关注病毒变化情况。“因为以现有的知识,不能完全预测病毒的变化趋势。”

  防控关键是管住禽

  为什么接触禽或病毒污染环境的人多,感染发病的人少?舒跃龙说,这是个没有解决的难题。他重申了目前对于H7N9的认识:人只有接触禽类或病毒污染环境才能感染;H7N9可能比H5N1更容易感染人,致病性比较严重,但没有广泛传播;因为H7N9对禽类不致病,因此比H5N1更难防。

  “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就在于禽。”舒跃龙表示,只要防控措施到位,管住传染源,人感染H7N9禽流感就不具备广泛传播的生物学基础。“但是现在传染源没有完全控制,因此病例还会出现。”

  在已确诊的病例中,有过禽类接触史的患者约占70%,还有30%没有明确活禽接触史,容易被怀疑是“人传人”。对此,冯子健介绍,对每位患者都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询问患者本人。但是不少患者已经危重或者死亡,无法对本人进行详细调查,而其亲属也很难提供其完整的近期生活史,并不能排除接触活禽。“没有明确活禽接触史的患者,大部分是这种情况。”

  冯子健表示,去年部分地区采取关闭活禽市场、停止活禽跨地区调运等防控措施,实践证明这对于控制疫情效果非常明显。部门、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虽然相关举措对养殖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权衡利弊,必须采取更长期的措施,包括改变家禽养殖模式和禽类产品消费方式。“家禽养殖业升级换代,实现现代化、集约化,并采取更高的生物安全标准,是治本之策。”

  冯子健提醒公众,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老人、免疫力低下者等特殊人群尤其要注意;建议消费者食用白条鸡、冰鲜鸡等禽产品;人接触活禽后尽快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

  早诊早治还有不少困难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但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实践中面临很多困难。

  “H7N9在临床上的诊断很困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初期与感染一般流感病毒没有差别,主要症状是发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医生在缺乏有效诊断的情况下,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高占成建议,医生要加强对疑似患者流行病学史的追问。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与疾控机构的合作,及时送检标本。虽然最新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提出,医疗机构要尽早开展病原学诊断,但是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关条件,且面临政策障碍。“仪器设备很贵,政策规定检测还不能收费。”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兴旺建议,临床医生发现发烧、咳嗽伴有下呼吸道感染的流感样病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检测,没有条件的也要及时留样本送疾控机构检测,同时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孕妇、肥胖者等特殊患者。   27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获悉,该局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经组织论证和审定,将肠炎宁颗粒等14种药品转换为非处方药。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