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养儿不能防老——积极应对老龄化危机

  全程导医网 综合消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护理照料及医疗服务问题已势不可挡地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认为,应正视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危机。

  ■失落的老龄社会——

  养老服务人力缺口极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正以每年3% 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指出,全国4万家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不足30万人,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万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养老护理员不仅缺口极大,而且大多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专业化程度低、工作压力大、工作受歧视、工资水平低、流动性较大,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医学院院长瞿佳认为,我国目前在老年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途径尚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而这一状况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说,目前,城市中绝大多数老人处于居家养老状态。他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而老年人的日常医疗保健需求基本没有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范围。

  ■失能的老人——

  需要长期照护服务

  “当一个家庭出现失能老人时,这个家庭马上会面临巨大的困难。”戴秀英表示,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失能老人有3750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400万人。失能老人的护理大部分靠家庭解决,而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如何解决好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和就医问题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

  “相对于城镇来说,中国农村失能老年人问题更加突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孟孝忠忧心忡忡地指出,农村虽然已经实行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但面向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服务还是空白,只能依靠家庭和子女。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之所以有 “养儿防老”之说,最根本的就是希望在自己失能之后有人能够照料。但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农村养老人力资源流失,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失独”的老人——

  计生家庭养老政策亟待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说,“失独”家庭养老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江苏省为例,全省“失独”家庭中,49周岁以上的有2.9万余人。这个特殊群体大都面临着生活、养老、医疗、精神上的困难和困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疾控中心主任沈进进指出,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的“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但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许多制度和政策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的关注。

  朱晓进认为,现有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措施和形式有限,政策还不完善,保障范围不够,保障程度仍然不高。如“失独”家庭父母与民政部门救助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的条件不完全吻合;“失独”家庭父母没有被纳入民政重点保障人群并享受相关待遇;在“失独”家庭养老、医疗、生活服务、社区照料等方面,社会政策缺失。

  ■失衡的养老投入——

  需确立公共财政制度支持

  “在养老院等机构接受长期照顾的老年人,除了‘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以外,绝大部分老年人要自己支付费用,或由子女承担。”孟孝忠说,只有家庭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才有能力入住养老机构,而中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的照顾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确立公共财政的制度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世界银行1994年曾提出养老保障“三支柱”框架,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这样才能保证生活水平不会急剧下降。而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家庭不断增加,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少子化情况日趋显著,建议政府尽快制定老龄化战略,促进三大支柱养老保障协调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互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