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乳腺癌恶性度比西方女性更高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日前,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发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腹部外科张保宁教授共同主持的“中国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发现,我国女性乳腺癌恶性度比西方女性更高。专家据此提出,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更早期筛查,以及更为特异的治疗模式。据介绍,该研究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乳腺癌病例调查和病理特征分析,相关论文已在《国际肿瘤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据该文章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郑闪博士介绍,此次研究从1999年~2008年来自中国传统7个大区7家三甲医院的44226名原发性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了4211名,并对其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信息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患者就诊中位年龄为48岁。其中,91.6%的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大小为2厘米~5厘米的患者比例约为51.3%,二期患者比例(47.3%)明显高于一期患者(16.4%)。此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分别为49.5%、50.1%和18%。研究者将上述结果与欧洲女性乳乳腺癌者对比后发现,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早、浸润性导管癌多、肿块更大、分期更晚、ER和PR表达比例更低和HER2比例更高的特点。

  郑闪表示,“肿块更大、分期更晚”说明我国患者病情较重,“ER和PR表达比例更低和HER2比例更高”说明我国患者的预后也较差。这与环境危险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明显相关,例如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此外,中西方女性在雌激素受体1基因多态性等遗传特征上也有较大差别。

  该文章同时分析了1999年~2008年10年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我国女性乳腺癌在诊断时呈肿块缩小、分期提前的趋势,提示我国在肿瘤防治工作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乔友林表示,相比于此前的类似研究,该项目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女性乳腺癌数据库,并且总结了中国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从而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筛查、临床诊治和预防提供了第一手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该研究提示,我国应在较早年龄段开展乳腺癌筛查,并优化诊疗方案,制定更加符合我国患者特点的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