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滥用成风 “疯狂支架”能否慢下脚步?

      2010-06-22   来源:沈阳日报  

    直径仅有2-4毫米、身价却高达万元的小小支架,最近遭遇临床滥用的质疑。目前,辽宁正在通过建立相关规则,规范医院和医生的心脏介入治疗行为。

  疯狂的支架

  [辽宁纪录:一个人植入12个支架]

  67岁的吴女士笑称自己是个身价万贯的“支架人”。从2002年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以来,她在三次手术中,先后被植入了10个支架。

  “就按现价最便宜的国产药物支架算,1万元左右一个,10个就是十万元,算不算身价万贯了?”不过,她并不是身价最“高”的。据省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辽宁的纪录是一个人植入12个支架,国内纪录是14个。

  这种疯狂还体现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心脏介入技术开展,近几年已呈井喷之势。卫生部今年首次披露了相关数据:2009年,我国共实施心脏介入治疗约23万例,同期上涨了30%。辽宁省去年共实施了14000余例,排在全国前六位。

  许多从事心血管治疗的医生们感叹:现在临床上,下过五六个支架的患者很常见。

  滥用的争议

  [医院里“含金量”较高的项目]

  与疯涨的数字相伴的,是对支架是否被滥用的争议。

  “与所有的医疗技术一样,支架肯定存在不该放的放了,就像剖宫产。”李占全,辽宁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见证了这项技术在辽宁的发展过程。对于支架被滥用的质疑,李占全也分析了其中原因。

  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逐利。尽管支架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从十年前3万多元一个,到现在国产药物支架已经降到1万元左右,裸支架在六七千元左右,但仍然是医院“含金量”较高的项目,有很高的经济回报。

  其次,很多医生对心脏介入的适应症掌握不好。介入技术在国内发展不过十多年时间,迅速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的良莠不齐。

  不可忽视的是,许多患者也对支架认识不足,认为装了支架就可保救命了,也助推了支架的过度使用。

  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滥用,最终会直接体现在病人的账单上。例如,大约有三成病人既可以做外科的搭桥手术,也可以做内科介入支架,但选择不同,可能导致费用相差数万元,而且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如何管理医院和医生能站在患者一方考虑,给患者最适当的治疗,只靠觉悟是不可能的。

  规则正制定

  [正在研究确定一个支架预警线]

  为了规范介入诊疗,省卫生厅指定省人民医院组建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李占全任主任。

  据他介绍,截至2010年4月,省卫生厅共批准46家省内医疗单位、共计188名医生具有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资质。目前,质控工作正在不断完善中。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每做一例介入手术,都必须通过卫生部网络上报。

  如何能尽量杜绝心脏支架的滥用?国外的经验是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每人最多只能用3个,如果超过,一来医保部门不给报销,二来医生还要向专门委员会陈述理由。

  目前,沈阳市医保中心对单次植入支架的数量没有限制,报销比例为70%,最高限额为9000元,例如患者选择一个1万元的国产支架,医保实际报销7000元,患者需自付3000元;如果选择2万元一个的进口支架,患者则需自付5000元。

  “我们也正在研究确定一个预警线,比如如果一次植入支架超过4个,就要对医生进行调查,是否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此外,还要对病人在接受介入手术后的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考核,不达标的医生将被“停牌”。

  让该做的能做

  [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的救命网络尚未形成]

  在李占全看来,目前比“不该做的做了”问题更大的是,最该做的没有做。

  例如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做不做介入皆可,远期死亡率没有大的区别,但可以缓解病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做了很多,占比很大,也无可厚非。但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心脏介入治疗的第一大适应症,得到治疗的病人只占介入病例总数的10%,这就有问题了。

  分析其中原因,近年来随着医保、新农合的普及,使得许多以前下不起支架的病人重返医院,病人急剧增多,介入治疗需求强劲。但是一个为城乡急性心梗患者提供的救命网络尚未形成,导致了最需要通过介入手术救命的病人没有进入治疗体系中来。

  “我们也正在提出方案,建设三级网络,患者可以先到县级医院溶栓,再到就近的市级医院下支架,如果病症复杂再到省级医院诊治。”

  本报主任记者 叶青 见习记者 魏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