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天舒 通讯员 朱丽丽□
“我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属同我们齐心协力的合作,共同发起向疾病的挑战,才有一个个生命的奇迹。”1月9日上午,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站在科技最高荣誉的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他被称为“万颅之魂”。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万例开颅手术的专家,世界上唯一完成千例以上脑动静脉畸形手术的专家,世界上仅有的几位完成千例以上脑动脉瘤手术的专家之一。在超过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中,他让中国的神经外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虽已八十有余,手中的手术刀不再飞舞,但王忠诚心中的手术刀始终没有放下。
勇闯禁区,让中国的神经外科跻身世界之林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神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54年夏,王忠诚和他的助手们向这一“空白”发起挑战。当时,手中连一个颅脑实体标本都没有,他和同伴们就到北京郊外的乱坟岗里寻找头骨,消毒漂白后制成标本。他们钻进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拿尸体做试验。炎热的天气加上尸体解剖的气味,常让他们恶心。医院只有一个简易的铅围裙,他们常常要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之中。
王忠诚没有退缩,这份坚守来自他的一个梦想——“一定要让中国的神经外科跻身于世界之林”。由于接触超大剂量的放射线,半个世纪过去了,王忠诚的白血球仍低于正常值。
努力终得回报。花费了7年心血之后,王忠诚积累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攻克了脑血管造影术,并于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这本中国神经外科史上里程碑式的专著,使我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一步跨越了30年。
脑干肿瘤手术难度高,曾是医学界的“禁区”。但他突破了手术的限制,率先提出“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要点打开了通往“禁区”的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的11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死亡率低于1%,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水平。
在发现脑干具有可塑性的基础上,他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得出“脊髓对于慢性肿瘤的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迄今,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84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他率先提出了“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可产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观点,利用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术中亚低温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正常灌注突破现象”的发生,使手术死亡率降至4.3%,并极大降低了手术致残率,而该项手术死亡率国际综合组报道高达24%。
如今,虽已放下了手术刀,但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王忠诚仍“朝十晚四”地按时上下班,参与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
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楼层,人们几乎天天能看到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穿着白大褂的身影。王忠诚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当医生真的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抓紧晚年的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作为医生,最关心如何把病人救活并让其活得更好
“作为医生,怎样把病人救活,怎样让他更好地生活,是我最关心的。”王忠诚说。
每次手术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病房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王忠诚在指导手术时,医生们总是听见他在不停地提醒,轻一点,轻一点,再轻一点。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年轻医生:“我们是在病人的脑袋上动刀子。尽管我们的手术很细了,但还要更细,更轻柔。每一个动作都要考虑到病人有致残的可能,要把手术的副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王忠诚的学生张俊廷清楚地记得,安徽农民吴荒洲因脑干胶质瘤半夜被送进医院时已经没有呼吸。自己虽然对治疗胶质瘤有把握,但面对患者呼吸停止这一手术禁忌有些顾虑,天还未亮就去找老师王忠诚。看过检查结果,王忠诚果断决定,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在4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中,王老师一直坐在我身边。”
身为医学工作者,王忠诚在临床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进展。
上世纪60年代,王忠诚首先在国内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施行逾千例动脉瘤手术,使该病死亡率由10%降到2%以下。
上世纪70年代,王忠诚带领他的团队开展神经外科显微技术,把中国的神经外科从传统方法带进了现代,使颅内动脉瘤等重症死亡率由10%降至2%。
上世纪80年代,王忠诚摘除了直径为9厘米的巨大颅内动脉瘤,至今为世界罕见。
从医半个多世纪,王忠诚和他的团队救回了不计其数的奄奄一息的病人,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众多世界性难题,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王忠诚总是强调:“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张俊廷至今仍对1988年刚和老师接触时被告知的三句话记忆犹新,其中第三句话就是:“你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不能为了钻研技术而影响病人的死活。”
甘为人梯,希望在世界神外状元榜上刻上中国两字
王忠诚常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两个字。”
有几个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目前,我国有1.3万多名神经外科医师,其中有3000多人是王忠诚培养出来的,他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已经超过60人。每年前往天坛医院向王忠诚求教的学生达到500多人。
为了加快神外人才培养,王忠诚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年逾八旬的他亲任院长,并为学生授课。
在教学中,王忠诚很严厉。脑科手术容易出血,止血不能像外科手术用线勒上,而是用电烧,烧成一个血块,把出血点给堵住。一用力血管就会脱落,可能会再出血。他曾经定了规则:手术后病人出现血肿给一个黄牌,如果出现两回手术后出血,给一个红牌,就别做手术了。
在学科建设方面,几十年来,王忠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牵头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统一了全国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他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如今这家医院是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他组织我国神经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为制定预防政策提供了依据。在王忠诚的推动下,全国已建立起了神经外科网络,天坛医院为18个省(区)22家医疗机构送去了技术支援。
王忠诚小传
1925年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荣获66项科研成果奖。1997年他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0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2001年荣获世界神经外科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
短评
大医必有大境界
今年,备受关注的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了在我国神经外科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王忠诚院士。回顾他不平凡的从医生涯,我们看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不懈追求。
他秉承科学精神,在神经外科医学领域里孜孜不倦地耕耘,使我国的神经外科从无到有,直至登上世界巅峰。他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成就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他不被旧有的条框所束缚,对未知的医学领域,甚至是医学“禁区”发起挑战,使越来越多的病人摆脱了不治之症的阴影。
在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他以对病人深沉的爱,完美演绎了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深知放射线对身体的伤害,但是为了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他敢于牺牲自我;他深深明白自己的一切离不开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所以终其一生,都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不能为了钻研技术而影响病人的安危,不但要把病人救活,还要让病人活得更好。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从无到有,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王忠诚发扬团队精神,把神经外科的优秀人才团结在一起,使“天坛”成为“神经外科”的代名词。作为医学大家,他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把全部的知识、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后者,为更多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搭建平台,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梯精神。
我们希望医学领域涌现出更多王忠诚式的医学大家,在平凡的医学工作中展现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