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在骄阳似火的天气里,不仅人们的身体容易中暑,心理上也会“中暑”。据介绍,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这就是“情绪中暑”:烦躁、易怒、郁闷、乏力……
记者从各大医院了解到,夏季外伤增多不少也与情绪波动原因有关。专家提醒,要想远离“情绪中暑”,请注意自我心理调适。在盛夏时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遇事学会情绪转移,进行“冷处理”。
高温天易致怒 急诊病人明显增加
市肿瘤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冯思利告诉记者说,最近天气炎热,市民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动、暴躁,经常控制不好就会引发外伤。“像是吵架、打架、开生气车、意外工伤等情况要比以往多很多,平均一个月的外伤患者就要比平时增加300-400例左右。”
“前两天,一群小青年晚上聚餐时,开玩笑时开过火,两个朋友借着酒劲儿厮打起来,其中一人手臂被酒瓶划伤,还有一名中年妇女骑车遭遇堵车,硬冲过去时,撞到路边护栏,摔破了胳膊……”翻开市肿瘤医院急诊的登记表,可看到,进入夏季以来,急诊总体就诊量较以往有明显增加,其中急性外伤等创伤占到整个急诊量的20%左右。而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指出:高温天气下,因情绪烦躁等发生口角,在吵架中不慎意外伤害的病人明显增多,这种意外伤害的创伤病例要比往常增加了20%-30%左右。
该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军指出,夏天燥热,人们情绪偏激易怒,是致使外伤频现的一个主要因素。“夏天人们衣着较少,稍微磕磕碰碰就容易造成外伤,还有开车一族,带着不良情绪开车,所以也容易引起车祸。”
记者还从急诊内科了解到,针对于一些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情绪波动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健康。一旦情绪紧张或焦躁,都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过快,严重时会导致昏迷中风。
进入伏天 心理障碍者病情易加重
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科主任魏贤玉表示,其实医学上并不存在“情绪中暑”这一专业术语,这应属于大家的“俗语”,如果从心理学方面分析,“情绪中暑”的症状跟焦虑略有类似。魏贤玉指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比如,天热后,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多,容易致使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情烦躁。除了普通人在高温下会发生情绪波动之外,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在这段时间也会出现病情的反复或加重。
魏贤玉介绍,门诊接诊过一位女患者,曾经患有焦虑症,但经药物治疗近年不再发作。但最近,她出现情绪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原先最喜欢照顾小孙子,现在竟然觉得带孩子累。她的睡眠状况也不好,睡得晚,醒得早,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总是觉得心里有事。魏贤玉指出,由于情绪受到高温影响,表现在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患者身上,很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家人需要提高警惕。
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清淡、调整好心态
据了解,因为天热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令人发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所以除了气温的变化以外,“情绪中暑”还与人的出汗多少、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
情绪中暑的症状如果过于严重,势必会影响到工作和人际关系,那么如何能预防情绪中暑呢?魏贤玉指出,可从保持正常睡眠、饮食清淡、调整好心态等方面着手预防。首先,睡眠充足,工作适度。睡眠不足,心情容易急躁,长时间作息不规律的人情绪也不稳定。因此,预防夏季“情绪中暑”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当温度超过33℃时,要减少工作量或暂停工作,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体能消耗过多、有损身体新陈代谢。
其次,饮食清淡。情感障碍患者要时刻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好,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祛火的食物,少饮烈酒,少抽烟。还有要做好心理调节。在盛夏时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进行“冷处理”。魏贤玉强调,高温影响着人的情绪,对于一些节省的老年人来说,要注意温度调节。
五类人最容易“情绪中暑”
一是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比如一些办公室“白领”,常常加班、饮食不规律,每天面临着还贷、职场竞争等压力。在酷热夏季,一件小事就可能让他们把一直压抑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
二是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这一类人遇到烦恼事,不善于自我调节处理,也无处倾诉,在令人烦躁不安的“桑拿天”,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三是平时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波动大的人。这个季节他们常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出现打翻热水瓶引起烫伤等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易激动;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随着气温往上升。
四是争强好胜者。这类人个性鲜明,闷热天气,容易与人发生摩擦,不依不饶、非要分出高低。
五是其他疾病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的人,天气炎热导致旧病复发时,情绪烦躁。“情绪中暑”也可能衍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