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活 徐医附院血液科再创奇迹

  
   上图:王先生走出无菌舱  妻子和女儿前来迎接


上图:王先生走出层流仓

  全程导医网 综合报道  昨天下午3时15分,对于白血病患者王传龄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时刻。在徐医附院血液科病房无菌舱内度过了七十多个难眠之夜后,他终于重获新生。其间,王传龄经历了人生的悲喜两重天:骨髓配型成功的喜悦、志愿者捐髓中途弃捐的无助和绝望。虽然供者只提供了预期捐献的一半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但在医护人员的多方努力、严密监护、积极治疗和患者自身的全力配合下,弥足珍贵的“种子”骨髓在王传龄的体内“开花结果”,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目前,王传龄的身体恢复良好,达到了出舱的要求。据从事白血病骨髓捐献治疗多年的徐医附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孙海英介绍,像供者这种半途弃捐、患者仅靠有限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完成移植手术,她还是第一次遇到。对此,她称之为一个“奇迹”!

  突患重病 为了治疗 卖掉家中房子

  王传龄和妻子杨传华住在铜山区柳泉镇西马村,育有一儿一女。王传龄患上白血病让家里人始料不及,此前他身体很健康,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在镇上的一家钢铁厂上班,负责开铲车,月薪不足2000元。杨传华料理家务,兼种几亩地的庄稼。今年大年初三,此前就感到身体不适、头晕乏力的王传龄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镇医院检查,血常规显示异常,怀疑是白血病。

  两口子不敢相信,第二天又一起到铜山区医院再次检查,医院确诊为白血病。

  “接下来,就是化疗。一个疗程28天。”妻子杨传华说,丈夫前前后后在区医院化疗了四次,一直到6月份。随后,就转到徐医附院血液科病房进行治疗,并为骨髓移植做准备工作。

  患者的叔叔王先生说,自从侄子得病后,杨传华就没有离开过他,一直在医院里守着,为了给其治病,杨传华把家里房子也卖了。

  从今年4月起,他们就开始了寻找骨髓的漫漫长路。

  听说亲友之间配型成功的几率是四分之一,王传龄兄妹4人,他排行老三,“都配型了,包括儿子和女儿,但都没配上。”剩下的希望就只有寄托于中华骨髓库了。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等待后,他们等到了一个好消息:在中华骨髓库里,找到云南一位志愿者的资料,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需要的几个点位都相同,符合移植的条件。

  听到这个结果,王传龄全家人又看到了希望。

  机器故障 云南志愿者中途弃捐

  事情似乎正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王传龄也积极配合治疗,等待着骨髓移植手术的进行。

  7月11日,根据医生的安排,王传龄被送进无菌舱,进行骨髓移植前的最后准备。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他的造血干细胞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降至零,其后,供者的骨髓只要通过移植手术,就可以输入他的体内了。

  谁知,7月20日,云南志愿者捐髓到一半弃捐了。据云南媒体报道:7月20日上午9时30分,女志愿者王梅(化名)躺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她毕业于云南的一所专科学校,2009年10月,和同班其他同学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云南省分库的志愿者。今年5月,王梅接到了云南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与徐州的一位白血病患者,也就是王传龄初配成功。

  20日上午11时,采集进行一个半小时,共得11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剂,距离移植需要还差三分之一。意外不期而至——细胞分离机控制面板程序出错,采集就此中止。为了能顺利完成采集,云南省分库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准备第二次采集。

  此时,王梅表现出有些“举棋不定”。

  午饭时间,在昆明医学院读研究生并在省二院B超诊断科实习的杨微到采集室,为王梅加油鼓劲。杨微说,在第一次采集时,细胞分离机出现了故障,对于如何处理机器里存留的血液,医生和护士的意见出现分歧,王梅的表姐和男友认为医生不够专业,医院欺骗了他们。“王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家人就反对,加上她本人意志不坚定,所以一直在捐与不捐中摇摆不定。”

  反复劝说 错过再次捐献有效期

  经云南省分库的工作人员几次劝说,王梅同意进行第二次捐献。下午5时,在杨微和另一名捐献者的陪同下,王梅和男友一起乘出租车前往解放军昆明总医院。

  杨微回忆,当王梅到达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后,没有马上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她一直靠着住院部的电梯门,始终不肯上去。期间她与父母再次通了电话,父母强烈反对她再捐造血干细胞。僵持了一会,她哭着说不捐了。”

  王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自己前往医院是自己打的车,“云南省分库和云南省二院根本就不管我,他们这是什么态度?”

  7月20日下午,云南省分库的领导及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血液科领导电话与王梅父亲取得联系,并在电话中做了长达近1小时的动员工作,但其父仍然不答应让王梅继续捐献造血干细胞。王梅则无论什么人劝说,都认为是在欺瞒她,她不再相信云南省分库,甚至也将患者的生死置之度外。只是反复问道:“患者的命要紧,那谁来保障我的安全?”

  21日晚12时许,王梅终于同意再次捐献,但前提是必须答应她6个条件,包括云南省分库作出书面道歉、保证其在一年内身体心理无任何伤害等。由于部分条款无法即时承诺,王梅在医院血液科转了一圈后,再度反悔。22日早上9时许,当答应王梅提出的条件后,王梅直到中午11时仍不愿捐献。此时,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期(48小时)已过,云南省分库只好放弃劝说。

  手术如期 半数“种子”在患者体内存活

  虽然只拿到了供者捐献的115毫升造血干细胞,但箭在弦上,王传龄的骨髓移植手术7月21日如期在徐医附院血液科病房无菌舱内进行。虽然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仅是预期的一半。

  志愿者中途弃捐的事情,唯独瞒着王传龄,家人怕他知道后情绪有波动,影响治疗。每天,杨传华和女儿王舒都要透过无菌舱的玻璃,靠着电话与王传龄通话。王舒刚刚考上了徐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父亲患上了白血病这件事,更坚定了王舒学医的信心。

  “每天我都要与爸爸说上一会话,给他讲些开心的事,比如,我考上大学了,学费有好心人帮助了,家里的山羊又下崽了。当然,我最想的就是抱抱爸爸!”这个懂事的姑娘,昨日下午在父亲出舱前对记者说。

  杨传华是个很坚强的农村妇女,即使丈夫患上白血病,她每天没日没夜地跟着忙活,却从没有在别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

  为了怕丈夫从电视上看到弃捐骨髓的报道,杨传华与医生进行了沟通,暂停了丈夫舱内的电视信号。“说是电视坏了,看电视对他的眼睛不好。”

  也许是一家人的坚持和爱感动了上苍,骨髓移植手术后,一切都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王传龄的恢复非常顺利。虽然其间还有骨髓排斥反应和小的并发症,但用孙海英主任医师的话说:“这都是正常反应!”经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供者提供的“种子”在王传龄的体内存活,他的脸色逐渐有了红润。

  昨日,王传龄盼望已久的出舱时刻到了,妻子杨传华和女儿王舒早早地就守候在舱门前,两人的眼里都噙着泪水。

  心存感激 不埋怨中途弃捐的志愿者

  昨日下午3时15分,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在摄像机、照相机的聚焦下,戴着口罩,穿着西装的王传龄走出了舱门。血液科病房护士长胡亭钰迎了上去,将一束鲜花献到他的手中,并送去了祝福:“祝贺你成功出舱!”

  杨传华和王舒一边一个搀扶着王传龄,生怕别人会把他从身边夺走。杨传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女儿王舒给了爸爸一个期待很久的拥抱,这场面,让人动容。“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王传龄激动地说。

  对于中途弃捐的志愿者,王传龄仍心怀感激:“我要感谢她,我们全家都感谢她,我不会怪她,弃捐只能算是个意外。”

  昨日,王传龄被安置在了普通病房的单人间。据孙海英主任医师介绍,他再经过15天的观察和治疗,就可以离开医院回家了。当然,其后王传龄还要坚持服用抗排斥药、定期复查,以确保身体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