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脑卒中团队: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命线延长

  全程导医网 徐州重点专科:长期以来,缺乏有代表性的样本资源库、缺乏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急性期诊治手段、脑血管病防治不规范、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等成为摆在我国脑血管病诊疗医生面前的难题。

  但偏偏有这么一帮“不信邪”的人,他们开展血栓弹力图技术,引领区域溶栓治疗精准化、规范化、个性化;

  他们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多学科联合成立脑卒中团队,进行静脉溶栓和支架取栓,为患者的生命抢出黄金时间;

  去年,他们还建立了淮海经济区急性脑血管病卒中登记系统,打造徐州人自己的医疗质量研究平台。

  他们,就是徐医附院脑卒中团队。团队专家来自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放射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等科室,技术实力雄厚。

  记者采访了团队的学术带头人,神经内二科副教授叶新春博士,他是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人才、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首届徐州市青年医师后备人才、徐州医科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徐医附院神经内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经两次留美,学习脑血管病领域国际前沿新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新希望。据了解,叶新春博士目前是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理事,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开辟一条争分夺秒的卒中患者绿色通道

  从2008年开始,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健康杀手,脑梗死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每延迟一秒钟救治,就会有数十亿的神经元凋亡,延误越久,神经功能不可逆性损伤越重。

  “实际情况却是,脑梗发生后,很多患者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就近医院,但这些医院可能未必具有溶栓条件,也不一定有针对急性脑梗患者的快速应急机制,患者宝贵的急救时间浪费在挂号、排队、拍片子、辗转多个科室的路上,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机会很快丢失了,发生残疾和失去生命的风险越来越大”,叶新春副教授说,“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千万不要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脑梗的静脉溶栓黄金时间是在4.5小时内,支架取栓时间在8小时内。如能把握好,获得完全康复将不是难事。”

  因此,徐医附院开辟了一条争分夺秒的卒中患者绿色通道,与时间赛跑,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关检查,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静脉溶栓或者桥接治疗。

  利用新技术,引领区域溶栓治疗精准化、规范化、个性化

  市民李阿姨是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的也不稳定,前段时间突然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来到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就诊时,叶新春副教授询问病史,了解到李阿姨之前已经出现了两次这样的情况。

  病情紧急,他们立刻启动了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紧急查头颅CT和血液学相关指标,检查出来以后,李阿姨最大可能是一个急性脑梗死。

  叶新春副教授的团队为李阿姨进行了NIHSS评分,利用血栓弹力图的变化情况,为她选择了0.6毫克/千克的阿替普酶溶栓剂量,溶栓一个小时左右后,李阿姨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得很好。

  “溶栓时,有两个剂量标准,0.6毫克/千克还是0.9毫克/千克,因此,我们开展了血栓弹力图新技术看来指导患者的剂量问题,尽量做到溶栓的精准化、规范化、个性化治疗。”叶新春补充说。



  紧跟国际前沿,多学科联合成立脑卒中团队,为生命抢出黄金时间

  由于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越快消除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就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脑组织功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为此,徐医附院成立了脑卒中团队,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影像、检验科等多学科于一体,通过科学手段和科研化管理体制建立急诊脑血管病急救标准化操作路径和规程,健全和完善提前通知、压缩环节、专人引导、并联进行的急救应答模式。

  近日,62岁的黄先生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余入院,查体后我们团队考虑到右侧大脑中动脉病变的可能,遂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在静脉溶栓的同时行CTA检测,证实了原有推断,立即行支架取栓治疗,术中患者的责任血管很快恢复血流并且症状明显好转。

  专业铸就口碑,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开展的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和支架取栓,效果直接、显著,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受到患者们的广泛认可。

  建立淮海经济区急性脑血管病卒中登记系统

  打造徐州人自己的医疗质量研究平台

  “在风险预测方面,我们一直用的是国家的预测体系,其实因为地域的差异,预测结果也不完全一样。”叶新春副教授强调说:“建立一个系统比学习一种方法更重要,建立自己的医疗质量研究平台迫在眉睫”。

  2016年8月,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建立了急性脑血管病卒中登记系统,对于新发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评分、登记。“该登记系统的建立,旨在构筑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在对淮海经济区患者的病例分析中,总结发病特点,疾病所累及的血管等情况,以此决定下一步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方向。同时,针对可干预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淮海经济区急性脑血管病整体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叶新春副教授说。

  据了解,目前该系统已经登记了患者200多例,这些患者都是由专人通过严格的评选才被登记的,登记时,会有医务人员对他们的神经系统进行评分,并且他们会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时候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条件允许的话也会请病人到医院,了解、检查患者的具体情况。

  “现在系统的病例还在累积中,我相信,当人数达到数千人时,我们将会对徐州急性脑血管卒中患者有更多的了解,毕竟徐州人的饮食相对于不少地方而言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不少人总结为,咸乎乎、辣乎乎、油乎乎,通过系统对病例的积累与分析,我们将总结出徐州患者的发病特点。

  “这个登记系统的的建立,能够为淮海经济区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工作提供系统性服务,保证临床研究流程的标准性、统一性,确保临床研究的高质量、高效率。”叶新春副教授说。

  行走在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技术前沿

  开展系列新技术,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不断向脑病的深处探索,行走在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技术前沿。

  据了解,叶新春副教授曾在2009年、2013年分别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公派,来到美国亨利福特学院和美国乔治亚州医学院神经内科进行脑血管专科,进行脑血管治疗、预后领域的临床培训。

  留学回国后,在江苏省科技厅的资金帮助下,叶新春副教授主持开展了一项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剂量的个体化》,为什么会研究这个方向?叶新春博士告诉记者;“精准治疗是对现代医学的要求,关于需要溶栓的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上,我们中国的指南没有大样本试验,是根据美国的指南照搬过来的,但是美国人是高加索人种,和我们黄种人不同,凝血功能比我们强,于是我们就开展了这项新技术,利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进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剂量的个体化,这样更适合精准治疗,对病人也有更高效果。”

  同时,叶新春副教授还主持国家、省级研究课题9项,作为一名脑卒中团队带头人,已经在国内神经学界的学术机构中崭露头角,据了解,叶新春副教授不仅获得了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人才,而且入选了科技部和中国卒中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卒中临床研究科学家计划,首届全国试点入选的神经科专家只有60个人。

  采访的最后,叶新春副教授表示,脑卒中治疗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作为一名徐医附院脑卒中团队的带头人,他将不断学习和探索,希望可以延长更多卒中患者的生命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