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张才溢博士:陪伴、支持和理解是自杀者的调节剂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专家访谈: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10号被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是第1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是“联结、交流与关注”。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大量的自杀事件,还有不可计数的自杀未遂事件。而就在前几天,我国大学新生因电信诈骗而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事件令人扼腕叹息......不少人会问:被骗就选择自杀?到底什么是自杀?如何预防自杀?就此,全程导医网的小编专门采访了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张才溢博士

  自杀取决于多方原因 学生及精神患者最常见

  大学生被骗后死亡的行为是自杀吗?众说纷纭中,张才溢博士解释说,从科学角度讲,自杀是自愿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被骗大学生选择死亡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弱,经不起突如其来的打击才选择自杀;第二,对一个学生来说,被骗钱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9900元对正常家庭来说或许不是大事,而对于身处贫困家庭的他们,可能是生命的全部。所以在发生重大创伤事件的时候,如果她心理承受力差再加上有躯体障碍的可能,比如心血管系统有问题,就会导致她的死亡。第三、从医学角度上,可能出现应急导致心脏出现问题,如心肌的损伤、心血管等出问题,也会导致死亡。

  张博士进一步解释说,影响自杀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压力、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都有关系。而自杀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1、45岁以上单身、离异、家庭不和睦的人群;2、发生重大的应急心理创伤事件的人群;3、有精神疾病的患者;4、背负着重大学习压力的学生

  高度关注有自杀倾向的人 细微变化中发现端倪

  生活中,有自杀想法的人往往会隐藏自己的想法,我们该如何从他们的变化中发现端倪?

  据张博士介绍,90%以上的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为之前,都会表露出种种先兆迹象,可分为言语迹象和行为迹象。如果身边的人在与你开玩笑的过程中,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是在无意识中,透漏出死亡的讯息;有些不爱说话的人,忽然之间向你倾诉衷肠等等,这种情况就是言语迹象。而行为迹象相比之下更为突出,最普遍发生的现象就是一个日常生活不爱打扮的人,突然间改变了他穿着外貌,花费时间捯饬自己,那么,这极有可能就是他透露的自杀迹象。

  当然,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人,无法察觉他们的自杀迹象。对于这类人,虽然没有办法操控和干预,但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周围的朋友、亲人当中,当有人提到有关死亡的话题时,如告别、写信等行为发生时,要提高关注度和警惕性,大胆怀疑他们是不是要采取一些自杀的行为和行动,再进行下一步的决策。

  防患于未然 及早进行危机干预

  不论是在影视剧情中还是在现实案例,我们都会看到自杀者与心理师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很多时候他们会在交流中停止自杀行为,这种情况下,心理专家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劝说成功的呢?

  “我院设有徐州市心理精神危机干预电话,曾接到过不少有自杀想法的人打来的求救电话。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接线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医患关系,先取得患者的信任,告诉我们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同时,根据他们的讲述,及时有效地引导,至少在那一刻要做到让他放弃自杀的行为。”张博士强调,即使是当场放弃自杀的念头也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所以后续治疗要持续跟进,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让患者走出困扰,彻底摆脱自杀。

  张博士曾碰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三十多岁的王女士因丈夫出轨,感情上遭受背叛的她决定割腕自杀。看着还未成年的女儿,她于心不忍却难平心中愤恨,徘徊不定的时候,拨通了东方医院的危机干预热线。几经交流后,心理专家掌握了她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加上女儿的苦苦劝说,最终放下念头。之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家属带她到医院进行了后续的评估和治疗。一通电话,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能挽救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张博士说,虽然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但可以尽量做到这三点:第一,稳定患者情绪;其次,言语中给予患者生的希望;最后,拖延时间,争取第三方的救援。

  陪伴、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调节剂

  除了保持自己内心的阳光和正能量,我们该如何帮助那些容易抑郁(或有自杀倾向)的人呢?

  张博士建议,面对自杀的高危人群,我们首先要查找病因,如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等,然后再对症治疗,积极救治。对于应急的创伤性事件,我们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家人、朋友的陪伴、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心理调节剂。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境,都会经历沮丧、抑郁,这时的我们除了需要别人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自我调节。

  张博士表示,从心理学上讲,有一种被称之为认知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说,你要认清目前的一些问题,通过一些事情改变认知,然后再改变自己的行为。事物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过去的都已过去,未来的也未能来临,最重要的自然是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崭截地告别过去,也是调整自我心态最好的方法。

  最后,张博士呼吁: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需要专业救治,更需要的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病人,不要歧视他们,要用你的爱心帮助他们重回生活正轨。


张才溢博士

  专家介绍:张才溢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徐州市医学青年后备人才、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和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功能障碍,擅长抑郁症和神经症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擅长:擅长抑郁症和神经症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门诊:周六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