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纯青德似海——记徐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程良军


 

 

  全程导医网 徐州名医访谈:在来到徐州之前,程良军曾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了一年时间。正是在这一年里,他接触到了当时在国内刚刚起步的鼻内镜技术,并把这项技术第一次带回了苏鲁地区。

  他开创了苏北耳鼻喉科技术的多项先河

  2009年,程良军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也带来了这项先进的技术。很快,江苏省耳鼻喉领域第一台内镜影像导航设备落户徐州市中心医院;紧接着,第一台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也在这里成功开展。

  接受手术的是一位患有脑脊液鼻漏多年的中年男性。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四处求医无果,只得接受脑外科的保守治疗,长期卧床,甚至无法工作。医生告诉他,如果病情继续严重发展,可能需要开颅手术。但程良军改变了他的命运。通过鼻内镜技术,在完全不会损伤患者颅部的情况下,程良军在影像导航指引下从患者鼻腔内堵住了漏口,为他彻底解除了鼻漏的痛苦。

  正如很多领域的内镜技术一样,鼻内镜技术的引进,使淮海经济区耳鼻喉治疗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程良军陆续在淮海经济区较早开展了前颅底、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以及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鼻泪管闭锁,后者原本需要从眼角处切开一个外切口,打断鼻骨找到鼻泪管,对其进行重建,创伤大,复发率也高;而鼻内镜手术则可从鼻腔内打通鼻泪管,创伤小,复发几率很小。

  2009年,程良军还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开展了“人工听小骨植入听骨链重建术”,并较早开展了保留喉功能喉部部分切除术,对于喉癌患者来说,这种技术与全喉切除术的五年生存率基本一样,但能够保留患者发声功能。

  2010年春节前,程良军为一位沛县14岁患者实施了“完璧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在显微镜下开展外耳微创手术,在清除中耳鼓室腔病灶的同时完成一期鼓室成形术,并植入人工听小骨,实施听骨链重建术,以此来改善患者听力。术后不到一个月,患者耳部不再反复流脓,听力也基本恢复了正常。

  当时,江苏省大多数医院对于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等采取的仍是开放式手术治疗方式,程良军却凭借实力和勇气,开展了这项全新的技术。对他来说,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展,每一次治疗疑难杂症的挑战和创新,都是自己和患者生死与共的战斗,也是一个负责任、有追求的医者必须经历的成长历程。

  2009年,徐州市中心医院引进一批中青年专家,当时在苏鲁地区已经颇有名气的程良军来到了徐州。

  41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已在耳鼻喉头颈外科从医17年的他,在耳科显微镜手术、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手术以及鼻内镜技术等方面均走在苏鲁地区前列。带着这些精湛的技术和一股山东人特有的淳朴气息,他在徐州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二十年,坚持在治“小病”上做到极致

  有人说,耳鼻喉科看的都是一些“小病”。但在程良军看来,疾病不分“大”“小”,只有“缓”“急”。再严重的疾病,也是由一些微小的症状逐步演变而来;再轻微的病痛,若不及时处理,也常会酿成重症。

  二十多年来,程良军在这些“小病”的治疗上,努力做到极致。

  打鼾,很多人大概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吧?甚至有些人认为,它根本称不上是一种疾病。但程良军牵头成立的苏北首家“鼾症治疗中心”,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个数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健康误区——原来,打鼾也是一种病。

  “在我国,打鼾——也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达4%-7%,由其引起的低氧、高碳酸血症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程良军说。

  2013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鼾症治疗中心”正式成立,以耳鼻喉科主任程良军和副主任宁博、田爱民为主要诊疗专家团队,协同呼吸科、口腔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共同为患者制订完善周密的治疗方案。

  “我们将国内外鼾症诊疗的进展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完善的诊疗模式,采用综合治疗模式,针对不同患者制订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程主任介绍,该中心现有睡眠检查系统床垫6张、AG睡眠阻塞定位检测系统2套、PSG睡眠检查系统2套、电子鼻咽纤维喉镜2台,以及先进的耳鼻喉手术设备及器材。为保证患者治疗后的远期效果、避免复发,中心设有专门的健康指导人员,定期与之联系,解决患者出院后可能遇上的一些问题。

  更进一步,程良军关注到儿童打鼾的现象越来越多,于是将鼾症治疗进一步细化为成人和儿童之分。鼾症治疗中心的睡眠检查系统床垫分为成人和儿童两种,利用这种先进的睡眠检测技术和等离子治疗技术,最快的时候,只要20分钟就能治好儿童鼾症。

  不仅如此,程主任还经常利用接诊、举办讲座和参加义诊等机会,提醒广大家长,儿童出现睡眠呼吸障碍非小事,会导致情绪不好、困倦、行为异常、生长发育缓慢等现象,甚至可能引起高血压;打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由于吸入的氧气减少而诱发睡眠癫痫或猝死,因而小儿打呼噜要尽早治疗。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所关注的看似是“小病”,其实却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因素。把这些“小病”的治疗做到极致,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平台,更是责任心和耐心。

  对待患者,他坚持治病先“治心”

  去年春节期间,一位来自山东微山县的73岁患者来院就诊。老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喉癌,医生建议进行全喉切除。但老人坚持不肯手术。家人几经打听,带他找到程主任。程主任与老人进行了深入交谈,知悉老人过去是一位教师,平时非常喜欢聊天,且脾气有些暴躁,无法忍受不能说话的痛苦,认为“不能说话还不如去死了”。

  根据老人的要求,程主任历时5个小时,为他做了“保留喉发音管的喉大部切除术”并双侧颈淋巴清扫术,老人的肿瘤被切除干净,发声功能也得以保留。前几天,他再次给程主任打来电话,告诉他自己目前身体很好,感谢他当年的帮助。

  程良军曾在一次科室会议上说过,不管是哪个科室的医生,都首先要学一点心理学,成为半个“心理医生”。

  “我曾遇到很多咽炎患者,感觉咽部有异物感,就总是怀疑自己喉咙里长东西了。其实很多时候都只是普通咽炎而已,但即使给他们开了药,他们也总是不放心,这时候医生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心理疏导。”程良军说。记者跟随他采访时,发现他很少打断患者的倾诉,而是会认真倾听,从中找到患者真正的关注点所在,为他们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有时,能否做到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比如,同是鼻腔鼻窦方面的疾患,多数医院的医生都能做到明确诊断,但由于一些医生忽视了患者讲述的细节,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致使不少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2010年7月,山东枣庄一位35岁的男性找到程主任,说自己因鼻塞、头痛曾在一家医院被诊断为鼻窦炎、鼻息肉,在该院行鼻内窥镜手术后有所缓解,但术后不到一个月,各种症状又复发了,吃了很多药仍无效果。程良军再次为他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诊断为鼻窦炎、鼻息肉复发,在外院之所以手术效果不好,是由于手术医生没有详细询问这位患者的发病史和全部症状,因此对深部病变处理不到位所致。程良军很快为他重新做了一次手术。术后至今已经五年多了,这位患者再也没出现过鼻塞、头痛症状。

  “很多时候,技术并不能决定一切。治病,首先要‘治心’”。这是程良军的为医之道。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