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在急腹症中位于第三位,小儿肠梗阻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生理和生活特点,一旦在发生肠梗阻时其诊断和治疗就极为重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儿童医院放射科主任张欣贤在小儿急性肠梗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据张主任介绍,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偶见肠型,突腹剧痛、呕吐、肛门不排气。上述各种情况在任何一种肠梗阻都可出现,表现为某种肠梗阻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造成患者全身生理的紊乱和肠管本身解剖和机能上的变化,严重的往往危及生命。CT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显著增大,其内可见气液平面,也可完全为液体所充盈,肠壁变薄,梗阻远端肠管明显塌陷,梗阻远近端肠管直径的明显差异,是判断肠梗阻部位非常有价值的征象。
小儿肠梗阻原因分析
新生儿以肠道先天性畸形为多见:
1)先天性肠闭锁可发生在小儿肠道的任何部位,但多数发生在小肠。
2)肠套叠在我国约占肠梗阻数的20%,占绞窄性肠梗阻的40%,男女之比为3:1。
3)腹内疝:是由于腹内肠管疝入网膜缺孔所形成,与先天性网膜发育不良有关。临床上比较容易误诊。
4)腹外疝嵌顿或绞窄疝约占各类肠梗阻的3%左右, 常见的类型有腹股沟斜疝及股疝。
5)蛔虫团梗阻多见于5~11岁小儿,好发于回肠,农村发病率高 。
6)粘连性肠梗阻是腹腔内肠襻间的粘连或索带而引起的梗阻,较常见, 临床上可因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手术后的粘连性肠梗阻最多。
7)先天性巨结肠引起不全性肠梗阻,为内容物运行障碍引起。
8)麻痹性肠梗阻,由于肠炎,中毒,休克等造成肠管运动功能障碍。
小儿急性肠梗阻的诊断
常规透视相,摄立、卧位腹部平片;先大性肛门闭锁摄倒立侧位片;上述方法不能确定时,急性肠梗阻可用稀碘液口服或经胃管注人,每次60~100m1;慢性肠梗阻可用钡餐检查;大肠梗阻用钡或气灌肠,CT平扫和增强扫描。
先天性肠梗阻
1.先天性巨结肠腹部立卧片均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与小肠有不同程度扩张,有时出现气液平面,扩张的结肠内有多量粪便。确诊靠钡灌肠。病变肠管可分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
2. 胎类性肠梗阻腹部平片显示腹部胎粪钙化,穿孔性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为其特点。显示胎粪钙化,肠管广泛粘连聚集成团,并有阶梯状气液面。
3.先天性消化道闭锁,肛门闭锁显示为低位性结肠梗阻,倒立侧位可测肛门窝与充气盲端的距离; 先天性小肠闭锁示闭锁近端小肠极度扩张,其内可见胎粪,而远端肠腔充气突然中止,似漏斗状,钡剂灌肠结肠非常细小。
获得性肠梗阻
1. 蛔虫性肠梗阻可为完全性或部分性,以后者多见。X线表现常不典型,肠曲充气较少,很少呈连续性梯状排列,肠腔积液也较少,有时可见成团的蛔虫影堆成混乱粗绒团样阴影密集扭结成软组织块,或在扩大肠拌内有较多的蛔虫影。肠梗阻加重者,肠腔内积液较多,蛔虫影可被掩盖。
2.单纯性机械性完整性肠梗阻,梗阻以上肠管胀气扩张,肠拌呈弓形或倒“U"字形,肠管内可见多个阶梯状气液面,愈近梗阻处肠管扩张明显,液面愈大,肠蠕动增加,透视下可见气液平面升降运动,结肠干瘪无气。部分病人经胃肠减压、支持疗法转变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内可见气和粪便影,但无液平面。如广泛肠粘连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管不能自由连续扩张,表现为大小不等散在充气扩张肠管及液平面,肠管位置形态固定。
3.绞窄性小肠梗阻,X线表现与闭拌长短和闭拌近端梗阻程度而异。绞窄性小肠梗阻,闭拌肠管在30cm以内,腹部平片X线表现类似单纯性肠梗。闭拌大于30cm,腹部平片可见典型的“假肿瘤”影,亦可表现为梗阻不完全性,可见长液面征,腹水征,肠腔内见串珠状小气泡影。有时见“咖啡豆”征,或呈同心圆排列,或呈一束香蕉状排列。
4.肠套叠,腹透和平片常无明显发现或有低位性肠梗阻表现;钡灌肠钡剂到达套人部头端受阻,呈“杯口状”、“钳状”充盈缺损,套鞘部充盈后示螺旋形或弹簧状阴影,套人部中心管极少充钡;气灌肠气柱抵套入部时肠管内有弧形边缘,圆形或类圆形软化组织影向充气结肠内突出,气柱前端呈杯口状,边缘光滑整齐。
张主任总结了常见小儿急腹症的影像诊断,由于小儿在发生急性肠梗阻时检查不易配合,所以常借助影像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率高。透视和腹部平片可观察肠管充气扩张程度,有无液平及肠蠕动情况,立位观察肠腔积液部位、量和肠管张力,但对梗阻部位、程度、性质以及腹腔渗液等以卧位更好,倒立侧位用于肛门闭锁患儿;造影检查用于上述方法不能确定时。CT检查可明确梗阻部位、程度、范围、病因。增强扫描可以明确供血有无障碍。因此影像学检查在儿童急性肠梗阻诊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期专家:张欣贤 副主任医师,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会员, 1985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一直从事影像诊断工作,1990年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进修,多次参加全国小儿放射学术会议及学习班
技术擅长:主攻小儿呼吸、消化、骨骼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小儿放射介入治疗、小儿CT、MR等影像诊断技术。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篇。
咨询电话: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