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胸心外科主任张中明:心脏瓣膜替换术

  心脏瓣膜替换术挽救了姑娘的生命

  全程导医网 综合消息:27岁的姑娘李薇(化名)出生在偏僻的农村,20岁时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当她感觉膝部关节疼痛严重时就到小诊所开些阿司匹林服用,家人也没有重视。5年过去了,李薇感觉自己越来越虚弱,经常胸闷、喘不过气,尤其在劳动后更是心慌气短、头晕。开始,她以为是劳累所致,休息后症状就能缓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能参加劳动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进行任何活动,不但心慌、胸闷、憋喘,而且还咯血。

  经人介绍,李薇来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由心内科转到胸心外科。张中明主任接诊后,仔细询问病情并进行检查。他告诉李薇及家人,李薇的心脏瓣膜——二尖瓣严重狭窄、心脏扩大明显、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已经危及生命,必须进行瓣膜替换手术。在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通过药物调整患者心功能到最好状态后,张主任为李薇成功地实施了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并于术后进行了药物抗凝治疗。
  3周后,李薇痊愈出院。在此后的随访中,经医生的指导及治疗,她的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已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
  瓣膜——心脏血流的“阀门”心脏瓣膜病是心脏疾病的一类,我国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约为2.34‰~2.72‰,多见于年轻人,且女性多于男性。在心脏外科,瓣膜疾病约占心脏手术的20%~25%,大部分是后天性心脏病,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为主。

  张主任介绍说,人体的心脏如同一个动力血泵,推动全身血液往复循环,维持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

  心脏有四个瓣膜,这些瓣膜在维持血流的有序单向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如同一个个“单向阀门”,保证血液循环沿一定方向和通过一定流量。心脏瓣膜因先天性畸形或后天性风湿、细菌感染、退行性病变后,可发生交界粘连、瓣叶增厚、钙化,或者腱索断裂,失去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使通过血液受阻或返流,从而影响心脏“血泵”功能,最终导致心脏扩大,出现“泵衰竭”,威胁生命。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迁延较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可长期迁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在发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短时间内病情会进行性加重。因此,要十分重视早诊断、早治疗。

  张主任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主要临床表现为:
  1、胸闷、气短:这是心脏瓣膜病的最常见的表现,从事一般日常活动时就会感到,活动量增加后症状更为明显,部分严重患者会丧失活动能力,夜间不能平卧,并伴有呼吸困难。
  2、乏力、头昏:感觉难以完成日常活动,头晕时常发生,甚至出现晕厥现象;
  3、心悸(心慌):会感觉心跳明显增快、心律不规则,或有漏搏的感觉;
  4、腹胀、下肢肿胀:患者可出现腹胀,食欲不佳,足踝及下肢浮肿,这主要是因为右心功能不全所引起。
  哪些检查手段可以诊断出瓣膜疾病呢?张主任说,除了医生听诊之外,还需要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心电图、胸部X线等,心脏彩超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人工心脏瓣膜解除患者的痛苦

  张主任介绍说,目前瓣膜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瓣膜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瓣膜替换和瓣膜成形手术为主。临床上应用的人工心脏瓣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人工材料(如碳化物、高分子聚合物等)制成的人工机械瓣;另一类是用生物组织制成的生物组织瓣膜。两者各有利弊:机械瓣膜耐久性好、不易失效,但有血栓栓塞的危险,需要长期服药抗凝;生物瓣膜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不需长期抗凝治疗,血栓发生率低,但易发生退行性变、钙化、失效,故再次手术率较高。目前,多使用人工机械瓣膜。

  徐医附院胸心外科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瓣膜外科手术以来,已完成心脏单瓣、双瓣替换及瓣膜成形手术。现在,心脏瓣膜替换及瓣膜成形已是该科的常规手术。近年来,对于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该科也常规开展了心脏瓣膜替换及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目前,徐医附院胸心外科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共有医师10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4名,博士3名,硕士5名,出国留学人员3名。2002年,胸心外科还率先在苏北地区成功地完成了2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存活至今。

  专家简介:张中明,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江苏分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理事,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副主任,徐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心脏冠状动脉、心脏瓣膜及先天性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同时开展食管、肺疾病及纵隔肿瘤的外科临床工作。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专家咨询电话:0516-85707122;858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