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对口腔健康的关注已上升到了生命质量的层面。我市口腔专家介绍,口腔的概念涵盖了牙齿、牙龈、牙周、口腔黏膜,甚至唇舌等组织,其包含面更广。口腔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健全的口腔功能和没有口腔疾病。专家介绍,管理好口腔首先要扭转在口腔健康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牙齿不痛就没病
许多朋友认为,牙齿不痛,牙齿就没有病,定期检查没有必要,这是错误的。据介绍,在国外两岁半的孩子牙齿长齐了以后,就开始做维护,每年至少要看一次牙医,四岁以后就开始做定期的系统维护。外国人做到了定期检查口腔,就像定期做身体检查一样。专家说,牙病早期,如蛀牙和牙周病的早期,都没有感觉不适或疼痛。一旦感受到疼痛,说明牙病已到相当严重程度。一个蛀牙从开始到有疼痛感觉,成年人至少一年,儿童可能时间会短些,牙周病发展也如此。牙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误区二:重视龋齿忽视牙周病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按照这个标准,龋齿只是四个标准之一,而“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两个标准则指向牙齿的“土壤环境”——牙周的健康。但在许多人眼中,一提到“爱牙”,就是指预防虫牙。
专家介绍,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牙周炎可以影响心、肺、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概率远远高于牙周健康人群,还可能引起诸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炎症,甚至皮肤病。对孕妇而言,牙周病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可能导致低体重婴儿出生等危险,且这一概率高出了近7倍,完全可以用“隐形杀手”来形容牙周病的危害。可见,成年人关爱自身健康时,切不可怠慢了牙周和整个口腔。
专家提醒患者,重视龋齿不能忽视牙周病,否则会给口腔健康带来更大的损害。口腔医生给患者进行的是一个针对口腔序列的治疗,如果在已经发生的牙周病症的牙齿上直接治疗,会把感染物推进压根,导致口腔内新的感染发生。所以牙病诊疗必须重视牙周。
误区三:掉一两颗牙不用镶
“牙齿掉了不要紧,等满口牙都掉光了一起镶省事”——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专家说,人的口腔中有28—32颗恒牙,任何一颗牙齿缺失,都会对咀嚼功能带来影响。牙齿由于龋病和牙周病提前“下岗”后,如不及时修复,会对我们的口腔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影响美观和发音。2、影响咀嚼功能和消化。3、引发龋齿,缺牙后不及时修复,缺牙区相邻的牙齿就会在咀嚼力量的作用下向缺失的区域倾斜,容易引起食物嵌塞,发生龋齿。4、引发牙周病。5、颜面不对称。
相关链接:
促进全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需要增强口腔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为此,专家提出了促进口腔健康的八大妙方:
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使用牙线、间隙刷等清洁工具;
3、使用含氟牙膏、氟泡沫、氟涂漆等氟化物;
4、少吃含糖食品,减少甜食次数;
5、戒除烟酒,不嚼烟草和槟榔;
6、不吃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7、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1)发现龋齿要及早治疗;
(2)发现牙石和牙龈出血要进行洁治;
(3)矫正牙颌畸形;
(4)拔掉不具保留价值的残根,处理不良修复体,去除不良刺激;
(5)及时镶复缺失牙。
8、儿童口腔保健妙方:
(1)纠正吮指等口腔不良习惯;
(2)对新萌出的恒磨牙和前磨牙进行窝沟封闭;
(3)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
(4)必要时使用间隙保持器,以保持缺牙的间隙,有利于恒牙的正常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