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睡觉不贪凉、运动要适量、多吃生津止渴水果

  全程导医网 徐州保健频道:9月7日是白露节气。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9月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里的初凉时节。白露期间,气温下降很快,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因此做好日常的预防保健非常重要。中医养生专家提醒大家,白露节气,应多吃生津止渴类食物,夜间不要赤膊睡觉。

  起居: 睡觉不贪凉 早晚要添衣

  作为一名中医科医生,郭亮这两天外出时,发现大街上还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的着装依然是夏天的状态。

  “再爱美,这个时节也不要穿露脐装或者露肩衫了,这样的穿法虽然一时舒服,但可能会埋下健康隐患。”郭亮介绍说,在中医里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很通俗的告诫人们在白露时节穿衣的注意事项。

  因此,白露时节早晚时间段,人们应该要及时增加衣服,中午时分气温上升,也不要图凉快,穿单薄或者赤膊露体的衣服,以免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虽然养生要诀中也有“春捂秋冻”一说,但并不是说秋天就一定要穿着单薄,以锻炼身体体质。郭亮解释称,相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度的秋冻会有效果,但对于抵抗力弱的老年人或者儿童来说,就不要“秋冻”,还是根据气温增减衣服。

  在夜晚睡觉时,空调是不能开了,窗户也不能打开,留适当的缝隙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即可。晚上睡觉要准备一床薄被子,随时可以盖上。

  从中医角度讲,“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而白露时节,养肥润燥是养生的重点。因此郭亮建议大家要早起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的力度也可以比夏天适当加大,这样可以促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升,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

  饮食:多吃生津止渴水果

  进入白露节气,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到口干舌燥,部分人群甚至出现便秘的情况,这些都是秋燥的具体表现。应对秋燥,主要可以在饮食上多下功夫。

  营养学专家商学兵认为,多喝水是最基本的一种应对秋燥的方法,除此之外可以多吃一些益胃生津的食物。“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另外,眼下正是石榴和葡萄成熟的季节,大家可以多吃一些。

  “葡萄和石榴性温,具有生津液、止烦渴的作用。”商学兵称,大家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等饮品,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为此,商学兵特意介绍了一款名为南杏仁炖雪梨汤的做法。据介绍,这款饮品具备健脾胃,补肺肾的效果。对于脾虚食少,肺虚咳嗽、气喘者更为适合。

  大家可以准备南杏仁12克,雪梨一个,白砂糖30克。先将南杏仁用水稍浸泡去皮,雪梨切成四块。将杏仁、雪梨、白砂糖一齐放进炖盅内,加清水200毫升,用水炖1小时后,饮汤食雪梨。

  运动: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随着气温的降低,现身公园晨练的人群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提前。郭亮认为,这是白露节气养生锻炼的正确打开方式,“很多人都习惯在秋季进行户外锻炼,认为可以增强身体各组织器官抗寒能力。”

  不过在观察中,郭亮也发现,有一些市民在早晨锻炼时往往会出现刚开始衣着整齐,到最后却纷纷脱掉只剩汗衫的情景。

  “对于这种现象,从健康的角度讲是不提倡的。”郭亮表示,秋天的早晚气温较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应在身体发热后,才能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在外锻炼,需要多长时间,锻炼哪些项目呢?健身达人朱先生提醒大家,锻炼时间和项目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定,一定要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才能收获锻炼效果。

  “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朱先生同时表示,大家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相关链接

  白露养生饮食食谱

  ●梨膏

  【材料】梨200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去核、切碎、绞汁或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去渣取汁,加适量的蜂蜜,混匀。放入锅中煮开见沸,倒出,待冷却后即可食用

  【功效】养阴生津,润燥止咳。

  ●生地石斛瘦肉汤

  【材料】生地15克,石斛10克,瘦肉100克。

  【做法】瘦肉洗净,生地、石斛煲40分钟后,调味。

  【功效】凉血养阴通便。适用于口舌生疮。

  ●香酥山药

  【材料】鲜山药500克,白糖125克,豆粉100克,植物油750克(实耗150克),醋、味精、淀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取出后去皮,切1寸长段,再一剖两片,用刀拍扁。锅烧热倒入植物油,等油烧至七成热时,投入山药,炸至发黄时捞出待用。另烧热锅,放入炸好的山药,加糖和水两勺,文火烧五六分钟后,即转武火,加醋、味精,淀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锅装盘即成。

  【功效】健脾胃,补肺肾。对于脾虚食少,肺虚咳嗽、气喘者更为适合。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