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保健频道: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今天大约一半成年人有手机,到2020年的比例将达到80%。据调查,美国平均每人每天1小时以上看手机;绝大多数英国青少年认为最不能离开的电子设备是手机而不是电视、电脑或游戏机。在发达国家,八成智能手机拥有者起床后15分钟之内查看短信、新闻或其他服务。
近日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6小时的“晚期手机依赖症患者”占比已达12.4%!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6小时意味着什么?一天24小时除去必须的睡眠时间,也就是说这类人群一半清醒的时间都在用手机,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超6小时手机也在跟着运作。手机已是人类最亲密的电子伙伴,可是当你认可这一点的时候,或许已经得了一种症状—一“手机病”。
“手机病”究竟算不算病?多大程度上是真的“病”?美国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认为,人类大脑正因科技发展而进行“大规模重置”,“网瘾”“手机瘾”到一定程度,就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他呼吁人们高度重视这类疾病对人类智能产生的严重影响。
“屏幕依赖”危害多多
眼部:老是盯着手机,过度用眼,外加环境光线不足,造成干眼、白内障、近视、散光、视网膜病变,甚至可能引发黄斑部水肿,导致眼睛永久伤害。
颈椎:长时间低头使用乎机,会引起颈椎病。
神经:长时间低头使用下有可能引起自律神经失调,造成失眠状况,久了影响脑神经。
肌腱:长时间玩手机游戏,会引起手指肌腱炎,因为大拇指常常弯曲导致肌腱疲劳,引起肌腱受损,从而导致大拇指难以弯曲。
安全:低头族除了带来健康影响外,还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屏幕依赖”对儿童心智发育负面影响大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注意到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那就是青少年“手机病”,其中甚至包括婴幼儿。
儿童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分不清现实与虚拟,容易淡化现实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有的孩子甚至不愿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从而导致自闭。
英国研究团队研究发现,12-15岁的青少年每天课外使用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1小时,而且随着手机更强的智能化和廉价化,这一时间还在加长。研究发现,包括青少年肥胖、高胆固醇和高血压、注意力不集中、数学和阅读成绩下降以及失眠和孤独症在内的很多健康问题,都与孩子们过频使用手机相关。一方面因为时间消耗在手机上而缺乏锻炼,另外一些问题则可能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引发的荷尔蒙及其效应发生变化所致。
多项研究还提出警告:全球各地都存在家长在儿女手机使用方面普遍存在“消极养育”,一方面表现在家长本人离不开手机,不堪表率;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儿女过频使用手机的放任。研究机构警告:日益严重的过频使用手机可能会让青少年一代遭受身体以及大脑的不可逆损害。
面部过敏?竟是金属镀层手机壳惹的祸
小丽两年前换了个最流行的手机,爱护倍加,给手机换了个金属边框来保护。可是非常奇怪,这两年来,她的右侧面颊和耳朵经常反复过敏,尤其是夏季频繁使用手机后更加明显。这次又出现了一样的症状,她去医院就诊。医生怀疑小丽是某种金属过敏,因为她以前对金属纽扣过敏,所以给她做了斑贴试验,果然金属镍(+),确诊是由金属边框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自从她更换了非金属边框的保护壳,再也没有发生过过敏。
这种金属镍过敏引起的手机接触性过敏首次报道于2000年,以后逐渐增多类似报告:
这些患者均使用金属镀层的手机,而且长时间、频繁地接打手机;
这种过敏一般多表现于单侧耳前的红斑丘疹水疱,少数两侧可以发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一般简短的接触合金镀镍产品不会引起过敏,只有长时间、频繁地与镀镍的产品比如耳环、皮带接触加上出汗等引起镍的释放才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17%女性和3%男性容易对金属镍过敏;如果对镍过敏,购买手机的时候尽量选择不含合金镀膜部件的手机,或者使用时戴一塑料耳机或者外面加一塑料外壳;可以通过做斑贴试验筛查相关过敏源。
如何预防“手机病”
平时多活动颈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样姿势,加强颈部的功能锻炼,都能很好地预防颈椎病。一定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玩手机时要注意使用时间,并勤做颈部活动,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要多参加户外活动等。
不要过度使用手机,如果是玩游戏看电影等活动,建议半个小时休息一次,吃点小零食水果之类的。适时放下手机,多运动,可以通过闭眼休息几分钟或是眺望远方来缓解眼部疲劳,让眼部肌肉得到放松。
尽量不要把手机带进卧室,如果做不到,睡前也要把手机关机。
另外,在乘车或是运动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手机,以避免对颈椎和眼睛造成更大伤害。
眼睛保健操
转睛:通眼睛血脉
开始是顺时针,转36次;然后36次以后就反过来逆时针,转36次。这样长期坚持锻炼。有助于早、中期白内障的改善和控制。
眼睛是我们人体代谢最缓慢的器官,而转睛可以促进眼睛内部的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晶状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病变和渗出物的吸收。
按眼眶抑制白内障、防老花
当人目视正前方的时候,黑眼球正下方,眼眶骨上的这个点,就是承泣穴。用手的食指按住以后,来回地搓。
按揉这个穴位能够使脾胃生化的气血更多注入眼睛,保持视力。眼睛得到更多气血濡养,不仅晶状体没有瘀滞,也不容易变形,对预防白内障和老花眼,都是有帮助的。
手机虽好,只是个工具,适当的使用给生活增添便利和乐趣,但如果不当使用会严重威胁健康,所以,低头族的朋友们一定要以健康为重,请抬起头看看身边,明媚春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开。
喜欢戴着耳机玩手机?小心听力急剧下降
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一个人“年轻的身体下却藏着一颗年老的心......”如果这句话能让你感到一种油然而生的共鸣,下面的事实恐怕会带来更直观的冲击: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本校学生进行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在年轻的脑袋上却长着一双年老的耳朵——用学术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有着轻微噪声性听力损伤(NIHL: Nois-einduced HearingLoss)的人数正逐年上升。
何谓噪声性听力损伤?简言之,即为耳朵在过长时间内承受了过大声音,进而听力下降的一种病症。听力的下降本来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之所以现在成了年轻人的家常便饭,与随时戴着耳机恐怕难逃干系。
被噪音摧残的耳朵
要了解耳机与耳朵的关系,或是NIHL,首先仍然不可免俗地要说到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耳朵是个极其精密的声音捕获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与听力最密切相关的三个部分就是外耳与中耳的分界鼓膜、位于中耳内的听小骨、以及位于内耳的耳蜗。
当长时间处于在高分贝声音环境时,最直接的伤害便是内耳,高音或是噪音不断冲击震荡耳蜗中的液体,令毛细胞因受到过度刺激而死亡。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当我们在“享受”100分贝以上的音乐时,毛细胞就像在不断受到压路机碾轧的小草,慢慢死去。
长此以往,负责某一频段的毛细胞受损严重后,对该频段的听力水平便会急剧下降。
作为生活在复杂都市环境的人来说,每天都会有短时间受到高于危险水平的噪音的侵扰,如路边施工的电钻亦或是疾驰而过的地铁列车。较短时间的干扰并不会对耳朵有什么伤害,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给予机体自身休息恢复的时间,损伤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长期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听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听力过早受损的罪魁祸首:耳机
大多数年轻人并不从事与噪音亲密接触的“高危”行业,但听力却出现了显著下滑。导致听力下降的直接原因便是过度使用耳机,而这“过度”的衡量标准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声音过大,时间过长。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规定,超过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可以被纳入噪音。可实际上,很多人可以忍受耳机长时间的播放超过90分贝的音乐而浑然不觉。
难道大家听歌都本着自虐的心态吗?当然不是,许多人都喜欢在地铁、公车或者较为嘈杂的环境内听歌,自然而然会将耳机音量调得过大。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环境音量达到65分贝时,被试者会选择将耳机的音量调高到82分贝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当环境音量更高时,这个数字也可能会更高。长此以往,即便是在安静的室内,耳机使用者依然会将音量设定到一个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标准。
更可怕的是,长时间播放过大音量,并不会带来立刻的痛苦。对一般人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耳朵不痛,何必关注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噪声性听力损伤都是由蓄积已久的微小损伤导致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据统计,在2005-2006年间,患听力受损的青少年比率要比1988-1995年高出1/3。
保护第五感的4大要点
诚然,随身听与耳机都是人类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早已是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其实要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耳朵也并不是什么难事。爱听歌的朋友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小建议。
1.在室内尽量调低音量:
一般来讲,安静的环境下音量设置到自己刚刚可以听清楚的程度即可。对于头戴式耳机来说,音量应该调整在可以听清周边对话为宜;对于入耳式耳机,可以拿掉一边耳机,将另一侧的音量调整到与对话音量相似为宜。在需要调高音量时,最好不超过60%的最大音量。
2.室外应有效屏蔽噪音:
实际上,当周遭环境嘈杂,将音量开到更高也难以听清时,就应该果断关掉手里的随身听。如果非要在这种高分贝的环境下听歌的话,不妨可以换用入耳式、耳塞式耳机或对外界噪音屏蔽效果比较好的头戴式耳机。当屏蔽了外界的大部分噪音时,设定的音量也自然会小很多。
3.切勿长时间使用耳机:
一般来说,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2-3个小时(如果音量较大则控制在1小时内)。而戴着耳机睡觉更是要避免的不良习惯。
4.设置最大音量:
很多播放器都可以手动设置最大音量的上限,可以手动将最大音量设置在60%,这样就不会因为手欠而调大音量啦。
此外,如果感到任何听力方面的下降或是耳朵的不适,定期的检查也可以帮助受伤的耳朵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当然,保护耳朵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选择一个合适的耳机,适度音乐,健康生活。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