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高考刚一结束,考生中出现的“井喷式”放纵行为,令许多家长焦虑不安:担心孩子伤害身体、沉迷网吧、染上“恶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高考之后,考生普遍出现的放纵心理呢?徐州市一院高级心理咨询师曹凯军如是说。
1. 放纵心理反映三个需求
放纵心理,从自我防御机制而言,是考生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和维护心身健康的一种应对方式。
高考, 作为实质上的一场“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智力竞赛,会造成考生的心理、生理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影响心身健康。从这个角度看,放纵心理就是考生自我缓解急性应激反应的需要。
“十年寒窗苦”。长期的超负荷学习,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种压力叠加,睡眠不足和负性情绪的日积月累,使相当一部分考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而考后放纵,也是让自己走出慢性应激状态的需要。
在高考指挥棒下,考生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长期受到桎梏,兴趣爱好长时间压抑,生活方式枯燥已久。高考过后,放纵心理也反映了考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
如果考生的应激反应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个性发展出现偏差,轻则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重则易患抑郁、焦虑、强迫、失眠、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身疾病。
2. 放纵心理潜在四个危机
放纵心理也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都处于应激状态的考生而言,如果放纵心理,表现为毫无节制的放纵行为,那么不但无助于消除应激状态,而且还可能加重已有的心理问题,甚至给心身健康带来新的危害。
潜在危机
人身伤害。投入飙车、蹦极、独自户外游泳、登山、探险等活动的考生,虽然玩的很嗨,但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生物钟紊乱。假期经常熬夜或连续通宵达旦地玩儿,打乱了人体生物钟节奏,不仅使你已有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加剧,还会对未来大学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沉迷网游。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许多考生减压的“最爱”,如果毫无节制地打网游,那么这样一个超长的暑假,足以形成“网瘾”。它,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杀手”,而且也是难以矫正的行为习惯。
物质滥用。12—21岁是饮酒、吸烟、不安全性行为和使用非法药物的“易感窗口期”;其次烟酒等刺激物,对考生减缓压力、痛楚有一定作用;再加上青春期,一些被长期压抑的冲动获得“解放”。不难判断,漫长假期里,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稍有懈怠,就可能染上烟瘾酒瘾等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
4. 放纵心理调整的四个策略 所有的放纵心理调整策略,在操作时都围绕着一个目的:让放纵心理具有可控性
调整策略
活动要计划。把高考后必须做的“正事”和自己想玩的打算列一张清单,然后编制一个《假期日程表》。一是统筹安排各项活动,二是提前排除冒险项目,三是是作息时间有章可循,四是约束成瘾性活动,五是执行中有助于及时纠偏。
内容要多样。娱乐活动的内容尽量安排的丰富多彩,如健身、旅游、考驾照等不断变化的新奇体验,可使快乐“保鲜”;各种活动可减少沉迷网游或追剧的时间与成瘾的机会;内容多样化还可以有效地限制抽烟、喝酒等物质滥用行为。
形式要开放。娱乐活动形式更多的体现社会化,尽量避免单玩独耍。参加旅游、健身、游泳、学车、观影等群体活动以及晒朋友圈,会比一人玩带来更多的快乐;娱乐社会化,可很大程度上解决宅家玩常见的没日没夜、饮食无度、郁郁寡欢、行为习惯化或成瘾性等问题。
家长要参与。家长的认知和行为,要完成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换。譬如先听孩子的打算再帮出谋划策,想法设法促成计划,热情地为活动提供资讯和经费,对孩子的“放松而不放纵”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奖励)等等。参与的要义在于,把孩子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引导在放松的轨道上。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