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打造一流康复体系 造福东区百姓身心健康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通讯员 于虹)康复科助力生活品质,新技术让患者有尊严回归;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打造一流康复体系,造福东区百姓身心健康。

  患者在医生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

  科室查房

  业务学习

  讨论病情

  2017年2月8日,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病区正式开诊,为东区及周边的残障人士的有尊严的回归家庭和社会提供了便利。宽敞明亮的环境,更高的医疗和服务水平,自开科以来,50张病床常年爆满,一床难求。

  “目前病患及家属对康复治疗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等到病治疗好了以后,可以再进行康复训练。”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主任项洁表示,其实康复可以与治疗疾病同步进行,而且越早越好。并且康复给患者带来的功能改善是用药物和手术所达不到的,康复治疗是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亮点一——新病区 高起点让患者更快通往健康的“桥梁”

  “康复治疗可以覆盖内、外、妇、儿几乎所有的病人,比如内科的脑卒中、脊髓炎、慢阻肺、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肾脏病、失能老人的康复,比如外科的脑外伤、关节置换、骨折、心胸外科疾病术后、胃肠疾病术后、妇产科的妇科疾病、产后康复,儿童的发育迟缓、自闭症等。内外妇儿科注重疾病急性期的诊治,康复科的定位是提高功能,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康复治疗病人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个比方:一个脑卒中的病人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就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异常的运动模式影响坐、站、行走,或者不能言语、或者吞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或者认知障碍。一个膝关节置换的病人如果不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就会影响患者的下肢的屈伸功能,影响蹲、坐及站立行走功能。项洁主任表示,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医学救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康复需求越来越大。

  自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开诊以来,为徐州东区及周边残障人士的有尊严的回归家庭和社会提供了便利。宽敞明亮的环境,更高的医疗和服务水平,50张病床常年爆满,一床难求。

  在病房楼里,按标准配有烟感、喷淋、水枪、水带、灭火器等消防安全设施;室内储物柜、中心吸引、供氧、传呼系统等一应俱全;病房、走廊、卫生间,洗浴室均配有无障碍及人性化服务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康复病人的生活需要。

  据了解,目前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有8名医生,15名护士,18名治疗师,他们都是从徐医附院本部抽调过来的骨干力量。

  “除了优越的环境,”项主任介绍,康复科的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为更多病人带来希望与保障。

  据项主任介绍,目前,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已经开展了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脑高级功能言语、认知、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颈、肩、腰腿痛、骨质疏松症、骨关节功能障碍、运动损伤等疾病以及骨科术后康复治疗,以及各种慢性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老年痴呆症的康复治疗。

  除了这些常规的康复科治疗外,他们还开展了职业康复治疗,根据病人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针对性职业康复训练,为回归社会、争取一份有报酬的工作作准备。

  借助东院创伤外科、神经科、脑外科等强大的医疗资源,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在急性期康复处理上也有着更及时、更有效的治疗,据了解,在东院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病房里,他们都安排了治疗师,帮助急重症病人尽早离床脱机,恢复正常生活。在胃肠科、骨科、妇产科等,他们也有治疗师帮助病人进行床旁评估、指导床旁治疗等,防止病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而出现各种并发症或进一步致残。

  亮点二——康复科神器“互联网平板”助力失语症病人家庭康复治疗

  在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病区的治疗大厅里,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语言训练的石大妈,因为房颤导致的脑梗死后,家人发现她不能说话了。

  “不少病人发生中风后,会出现不认识人、不知道时间、地点、不会计算,或者说不出话、听不懂别人说的话等症状,这就专业上称之为认知障碍、失语症等,属于人的脑高级功能障碍。”项洁表示,“据文献资料统计,约每三位中风患者中就会有一人发生脑高级功能障碍。但这种病症并不是不可恢复,如果及早针对性进行康复干预,有很大的康复空间。”

  石大妈的面前有一个平板电脑,跟随着治疗师,她在努力地进行“a,o,e…”等的发音,遇到说错的音时,治疗师耐心地纠正,直到发音正确,这样的语言训练,石大妈每天要进行2次。

  “这个电脑平板可不一般,它是互联网平板,它会对患者的每一次训练进行评分,治疗师通过系统后台就可以看到患者的训练情况。这样的一个好处是,患者可以在家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系统后台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样病人不住院,可以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也便于家庭照料”项主任介绍。

  据项主任介绍,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失语症的类型,再结合脑影像技术精确定位从而精准治疗,同时预测康复最终结局,告知家属,避免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而引发的矛盾。比如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效果较好,而完全性失语症康复耗时多、疗效相对差。

  亮点三——吞咽造影精准解决卒中后吞咽障碍中风后鼻饲8个月,如今能吃馒头水饺

  今年,林先生发生了脑干梗死,因治疗及时保住了生命,但留下了吞咽障碍后遗症,只能通过鼻饲管进食流质食物。

  鼻饲,就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通过胃管往患者胃中打食物。因为吞咽功能一直没有恢复,该患者竟然插鼻饲管有8月的时间,期间辗转于多家医院均未能解决问题。

  患者家人听说徐医附院康复科对吞咽康复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在徐医附院东院开设了康复科病区,因为离家也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老人来到了这。

  入院后,项洁主任带领团队人员对林先生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评估和吞咽造影检查,通过检查明确了林先生的吞咽障碍主要是食管上端的环咽肌不开放造成的。

  据项洁介绍,吞咽造影是确诊吞咽困难的“金标准”,让患者进食含有造影剂的各种性状的食物,通过观察整个进食过程,判断患者能不能将食物顺利进入食道,是否有误入气道等问题,通过吞咽造影,我们可以对患者进行精准的评估,判断吞咽障碍相关部位(具体到那块肌群)、原因、程度” 。尤其对发现隐性误吸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在进行仔细地检查和充分地论证后,项洁团队对林先生开展了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采用留置球囊扩张技术,再配合每天的吞咽基础训练和电刺激,治疗1周时间后,林先生终于可以自己进食了。

  “感谢你们,我终于能体会到食物的美味了!”林先生激动地说,前一段时间进行随访时,林先生乐呵呵地说,都能吃烙馍卷馓子了。

  脑卒中患者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发生吞咽障碍。发生吞咽障碍后,病人非常容易引起误吸,并发肺部感染,严重者甚至因窒息而死亡。因为难以进食,也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此外长期带管,会使患者产生社交心理障碍。患者往往在生理和精神上承受双重压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东院康复科特地购买了专门为不能站立的患者称重的体重秤,卒中后营养管理是东院康复护理的特色。

  在吞咽障碍的评估、治疗上,徐医附院东院康复科一直走在淮海经济区的前列,尤其是吞咽造影联合电子纤维喉镜检查,大大提高吞咽评估的精准度,避免了误诊误治,项洁团队在留置球囊导管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方面获国家专利一项,奠定了徐医附院康复科在淮海经济区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领域的学术科研地位。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