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东方医院赵后锋:季节性抑郁患者对季节变化十分敏感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一到秋天,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季节性抑郁症又称季节情绪失调症,为抑郁症(或称忧郁症)的一种,每年同一时间发作,常为秋末冬初开始。相对来说,老人更多见,在青年人中也屡有发生。最近,27岁的晓梅就出现了这种症状。

  徐州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专家赵后锋提示说,季节性抑郁是以季节性、反复发作的抑郁情绪为特征。季节性抑郁患者比正常人对环境的季节变化更为敏感,常常在秋季和冬季(10月初至11月底)出现抑郁发作。

  上周,晓梅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徐州东方人民医院,求助于心理科专家赵后锋。

  27岁的晓梅(化名),硕士毕业,公司高管,平时性格外向,工作风风火火,下班后经常和朋友聚会,在朋友眼里,晓梅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女孩。

  但在家人眼里,每年一到深秋持续到冬天的来临,晓梅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晓梅自称工作没有干劲,手头的工作也是一拖再拖,和人对话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多次会想到死。下班后,晓梅就宅在家里,想平静下来看完一篇小说都难。据其家人介绍,男朋友对晓梅很好,她却经常无端猜忌,无理取闹,失眠也开始困扰她。

  如此表现持续1-2个月,晓梅就慢慢恢复正常。过去的几年里,每年冬天晓梅都是如此。同事与朋友们都笑称晓梅是“冬天林黛玉”。

  就在半个月前,晓梅又开始不想讲话、不想外出,感到工作很有压力,认为活的很累,有着很强的无力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到秋冬季就出现?”带着这个问题,晓梅求助于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赵后锋主任医师。

  这是季节性抑郁

  在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赵后锋主任医师进一步询问了晓梅的生活经历,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在父母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里读到硕士毕业,结识的男朋友对她很好,两人准备明年结婚;家族中没有类似病史。

  心理专科检查:晓梅自感心烦,一到秋季天稍冷的时候就突然间兴趣全无,“啥也不想干、不想动,感到脑子反应也慢了,尤其是早上起床后的那一两个小时还好出现自杀的想法”,到了春天慢慢地就好了。

  晓梅描述说,今年不知为什么,这个“病”来的早些,而且也特别重,脑子里总是出现想死的念头,太痛苦了,要求医生能尽快帮助,“恢复平日的风采,这样太难受了!”

  经过检查,晓梅被确诊为季节性抑郁。

  赵后锋主任介绍说,季节性抑郁是以季节性、反复发作的抑郁情绪为特征。季节性抑郁患者比正常人对环境的季节变化更为敏感,常常在秋季和冬季(10月初至11月底)出现抑郁发作,而在次年春季和夏季(2月中旬至4月中旬)缓解。冬季型较夏季型多见,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抑郁的主要原因。在日短夜长的冬天,太阳斜照在地球表面,人接触到的阳光稀少,致使褪黑激素分泌相对增多,后者与抑郁密切相关。其发生常与光照的季节性减少有关,随着光照时间的季节性增加而缓解。

  据介绍,季节性抑郁的心理因素和认知功能障碍较少,因而对心理干预需求也较少,药物应用剂量也较常见的抑郁症为少。

  赵主任建议:季节性抑郁患者在秋冬季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平时房内则要增强照明。当症状严重时到专科医院接受系统的抗抑郁治疗。

  平时行动风风火火,一到秋天就打蔫

  专家:季节性抑郁患者对季节变化更为敏感  老人更容易出现季节性抑郁

  赵后锋主任介绍说,季节性抑郁症又称季节情绪失调症,为抑郁症(或称忧郁症)的一种。每年同一时间发作,常为秋末冬初开始。相对来说,老人更多见。

  家里老人如果出现如下症状,就应留意,并及时求助:胃口不好、体重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度、身体不适如腰酸背痛等。

  一、懒:无原因突然疲乏无力、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日常生活、简单的工作或家务活亦懒于应付。

  二、呆:动作减少,行动呆木、被动,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

  三、变:性格明显改善,前后判若两人。

  四、忧:忧郁悲观、意志消沉、无信心和活力,有万念俱灰之感。心情压抑、苦闷,对外界一切事物缺乏兴趣,并感觉有许多身体上的不适。

  五、虑:多思多虑,焦急不安,胡思乱想,坐立不宁,或是一筹莫展,常常自责,且自卑。一般而言,久治难愈,或是原因不明、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失眠,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信号。

  不同的抑郁表现与  治疗预后大不相同

  对于抑郁症大家并不陌生,然而抑郁障碍“家族”除了普通的抑郁发作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焦虑性抑郁、混合性抑郁、内源性抑郁、季节性抑郁、精神病性抑郁、紧张性抑郁、孕产期抑郁、非典型抑郁(微笑性抑郁)。

  赵后锋主任提示说,不同的抑郁发作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案、预后也不同,正确与及时的识别至关重要。

  本期专家

  赵后峰 主任医师,徐州市优秀专家,徐州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心理援助组委员,徐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申报并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发表专业论文52篇,主编高校教材《心理健康教程》;参编《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指南》、高等医学教材《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测量手册》等。专业研究方向:抑郁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精神疾病的药物筛选;健康与临床心理咨询。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