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眩晕深信患上了颈椎病 神经内科陈士军:耳石症导致眩晕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通讯员 焦海波 韩黎雯) 起床感到天旋地转问题可能出在耳朵,徐州市一院专家提醒:眩晕诱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耳石症”,很多患者误以为是颈椎的毛病。

  刚过不惑之年的黄先生一向身体健康,可半个月前一个早晨,他抬头欲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自觉眼前物体倾倒翻转,有一种掉床的感觉,同时出现恶心、呕吐,大约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他的这种眩晕等不适症状就好转了,经检查,他患的是“耳石症”。

  突发眩晕深信患上了颈椎病

  起初黄先生发病后,急忙在家人的陪同下,到附近某医院就诊,做了颈部MRI等检查,结果发现“颈椎3—6椎间盘突出”,这让黄先生深信自己患上了“颈椎病”。于是,他几乎天天做颈部按摩、牵引,并配合药物治疗。可是,眩晕症状仍时轻时重,几乎每次平卧抬头或仰头躺下时都有眩晕发作,一周前黄先生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士军接诊后,耐心地询问病史,结合黄先生典型的临床特点,给出黄先生的诊断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通常又称为“耳石症”,排除了“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接着陈主任给黄先生做了耳石的复位治疗,近一周来黄先生未再发生眩晕等不适。

  眩晕常被误认为是颈椎病引起的

  黄先生最初怎么会误认为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呢?对此,陈主任表示.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但其诊断已被扩大化,颈椎病可表现为许多类型,引起眩晕的颈椎病类型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及交感型颈椎病,其实这两种颈椎病很少见。事实上,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目前似乎一旦发生眩晕,许多医生或病人、家属马上“对号入座”,想到“颈椎病”,二者,几乎被画上等号。若到医院查颈椎X光片或颈椎CT/MRI,结果提示颈椎“曲度变直,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动脉狭窄”等,即被“确诊”为“颈椎病”,病人及家属易于接受该病诊断。其实颈椎的影像学诊断不能等同于临床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周围性眩晕,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中枢性眩晕,其治疗及预后均不同。其实,颈椎曲度变直或骨质增生,大多只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即增龄老化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只有其影响了椎动脉使供血明显减少,才有可能引起症状。因为只要有一侧椎动脉正常,即使另一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正常的椎动脉仍然可以代偿供血,因此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只有在两侧椎动脉都出现严重供血不足的情况下,患者才有可能出现症状,若颈内动脉系统代偿性供血,侧支循环良好,仍可无明显症状。值得一提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状持续时间长,还有视物成双、饮水呛咳或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大多该病呈进行性加重。

  颈椎病与骨质增生的位置有关

  颈椎病虽然与骨质增生等有关,但与骨质增生的程度关系不大,而与骨质增生的位置直接有关,即骨质增生虽然严重,但距椎动脉较远,触及不到椎动脉壁,骨质增生虽然大也不会发病,如骨质增生位于椎动脉附近,颈部位置稍有变动即可引起眩晕等症状,这就是不少患者骨质增生虽然很严重,但并不出现眩晕等症状,而有的骨质增生虽不明显却能引起严重的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等症状。

  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交感神经与椎动脉伴行,若交感神经受压迫等刺激时可引起椎动脉供血减少而导致临床症状。

  TCD检查诊断价值常被夸大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临床上常用的无创性、可重复性脑血流动力学检查,主要作用是筛查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但在大多数医院临床应用中,TCD检查结果被恣意解释,要么是“脑血流速度减慢——脑供血不足”,要么是“脑血流速度增快—一脑血管痉挛”,或诊断“脑动脉硬化”……十个病人检查TCD九个报告异常。

  TCD检查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常被夸大,医生往往见到TCD报告“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供血不足”,便认为找到了“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有力证据,实则不然,TCD检查对椎动脉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差,不能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有力证据。

  引起眩晕的颈椎病治疗上以改善症状为主,常用改善脑供血,活血化瘀等药物,极少病例需行手术治疗。

  耳石症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且可自愈

  陈主任表示,眩晕、头晕是临床上不同的症状概念。眩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性、位置性幻觉,患者通常突然感到房屋或周围物体旋转、升降或倾倒;闭目后自身有掉下深渊、失去自控,甚至有一种濒死感,常伴恶心、呕吐;眩晕发作时症状迅速达高峰,眩晕发作后常感恐惧、焦虑紧张,担心再次发作。头晕是指头昏昏沉沉、不清晰感,头重脚轻、站立或行走不稳,无视物旋转或倾倒感;常呈持续性,时轻时重,多为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疾病所致。劳累和紧张时加重,休息和心情放松时减轻。

  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疾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被形象地称为“耳石症”,其发病机理为位于内耳的耳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结晶)脱落、移位,其物理性、机械性移位引起平衡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眩晕以及继之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主要为:迅速改变头位(如低头、仰头或转头,平卧侧翻身等)或身体姿势变动(如蹲下,起立或行走时)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轻者表现为视物左右晃动或上下浮动,严重者感觉周围物体旋转或倾倒,闭目后感觉自身不稳或掉下深渊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及上腹部不适,心悸或全身出汗等。发作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十秒,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发作后常感头部发蒙,部分病人有恐惧感,休息后渐好转。患者眩晕时无耳鸣、耳闷胀感及听力下降,也无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伴随症状。

  该病常见于起床或躺下时诱发眩晕发作,不经意间的仰头或低头可诱发眩晕,但并非必然。眩晕大多是阶段性发作,数日内发作数次,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内症状自行消失,即自愈,无后遗症状,少数病例可持续数月或半年左右。该病预后良好,故而命名为“良性”。

  该病的治疗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大部分患者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不再发作。目前市一院引进的前庭功能诊断治疗仪对耳石症的诊断治疗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注意休息,避免诱发因素如睡眠不足、情绪不稳、过劳、受凉感冒等。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