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可是,有些宝宝却“等不及”提前降临了。因为早产,那些宝宝除了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来养育外,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重视。而在这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就是年轻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高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不断提高,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世界卫生组织“视觉2020”已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认定为高、中水平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
“早产儿出生时,由于发育不成熟,视网膜血管发育未完全,出生后继续发育,但由于外界环境与母体内环境的巨大差异,很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徐州市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蔡文茜表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于早产儿眼部的一个疾病,主要是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形成的一个视网膜疾病,它的主要高危因素是早产和低体重。临床上可造成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导致失明及眼球萎缩。视网膜病变发生与胎龄、体重、吸氧史有关,体重越低,胎龄越小,越容易引发视网膜病变。
赵女士在怀孕30周时产下宝宝,体重仅1550克。出生1个多月后,赵女士带着孩子到儿童医院眼科做眼底筛查,发现宝宝视网膜有病变。“正常的视网膜是平坦的,没有隆起的脊或者白色分界线。”蔡主任运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为孩子进一步做筛查,确定病变已达阔值病变。“孩子的情况需要进行治疗。如果不治疗的话,会引起牵拉性的视网膜脱离,最后导致失明。”
据其介绍,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及玻璃体的炎症、肿瘤以及各类血管的病变,对视功能损害较大。通过眼底的检查除了可以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还可以早期发现先天性、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后天性、获得性眼病等。
每年都会筛查出二三百个患儿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母亲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而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虽然还会继续发育,但却很容易发生病变。”蔡主任表示,对早产儿用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最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挽救视力,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就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据了解,新生儿视网膜病变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五期。一期是最早期的病变,血管区与血管区之间发生一个白色的分界线;二期是在一期的基础上白色分线增宽增高,形成一个隆起样的脊样改变;三期是在隆起的程度上有新生血管的增殖,同时伴有纤维组织的增殖;四期是纤维增殖后造成一个牵引性的网脱,不是全部性的网脱,仅是部分;到了五期,就是一个全网脱,全部网膜的脱离。“对于早期的病变我们要定期随诊,直到病变消退。如果迂曲加重到一定程度的话,就需要做一个治疗。”蔡主任表示,对于一个迂殖的病变需要激光治疗或者玻璃体药物注射,对于四期五期的病变就需要手术治疗。
“我们在这一块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很少发生到四期、五期病变,基本上三期的病变已经是很严重了。”她说,就门诊而言,每年会有三四千例来筛查的孩子,发现问题的约在7%左右,即每年都会筛查出二三百个患儿。“一般是二期居多。有的孩子随着我们观察能够慢渐自愈,还有少数的孩子需要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儿童医院眼科筛查视网膜病变运用的是从美国进口的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能对这类患儿从广角视野清晰、客观地反映眼底视网膜结构,并能拍照留取客观资料,成为无创检测眼底的最先进的手段。
“没有这个仪器之前,我们是通过双目间接检影镜进行双目筛查,主观性较大。视野看的范围没有通过仪器看得大。”她说,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是一种客观的、无损伤的检查方法,内置数字影像,可实时视频,配合130度的广角镜头,有极大的视野和高品质的图像,对眼位和患儿配合要求较低,检查结果以图片形式报告,便于永久保存、随诊观察以及远程会诊,也便于家长直观的了解病情。该仪器为小儿眼底疾病,特别是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从2012年设备引进之后,眼科就开设了视网膜筛查专病门诊。
“对于这类疾病,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否则到了后期,视网膜会脱落造成失明。”蔡主任提醒说,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必须在出生后4-6周进行首次筛查,出生有合并严重疾患的患儿可以适当扩大筛查范围,根据筛查结果和矫正胎龄来决定下一步的眼底检查时间。“这些检查一直要持续到视网膜发育成熟。检查中一旦发现有病变,应及时进行治疗,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避免悲剧的发生。”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