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突然失明吓坏父母!赵后锋:儿童情绪不良要及时疏导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1.0的视力一下子只有0.2,滴了两滴眼药水后,视力又恢复如初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杭州一名三年级女生身上,由此让我们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儿童癔症性弱视”。记者了解发现,此类情形绝非单纯的眼病,而是一种情绪诱发的疾病,临床上虽不多见,但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这两天,朋友圈里都在转发一则消息,引起大家的关注。杭州一名三年级女生,原本视力挺好,结果最近视力骤降得厉害,从1 0降到了02,哪怕戴上近视眼镜,视力测试仍是0.2。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排除了球后视神经炎、视觉中枢异常等器质性疾病,最终被确诊是“儿童癔症性弱视”。医生为其滴了两滴所谓的“神奇眼药水”,孩子的视力就恢复正常了。

  “儿童癔症性弱视”,这是什么新型的视力疾病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咨询了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张震。他告诉记者,儿童癔症性弱视与真正的弱视是有区别的,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多与斜视、屈光不正、先天、遮断视觉刺激等因素相关,儿童弱视发病比例一般为2% -4%;而儿童癔症性弱视是指由癔病引起的视功能障碍,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来说,如果患儿有弱视但又找不到其它原因,就应该考虑是不是癔病性弱视。

  据了解,癔症性弱视的孩子不是真正的眼病,而是心理方面的缺陷,虽然他们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但普通的检查会显示其一切正常。癔症患者不是说谎,因为他们真正的感觉如此;他们也不是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思维清晰、逻辑正常。

  10岁女生突然“失明’’摸墙走路

  张震医生告诉记者,门诊上极少碰到这种儿童癔症性弱视的患者,但多年前一个癔症性“失明”的孩子令他印象深刻。

  小姑娘当时10岁左右,平时喜欢户外运动,身体也很健康,然而有一天早上醒来后,孩子突然说自己“看不见了”。这种看不见不是短暂的眼前黑朦,而是看东西都只能感觉到一点亮,其他的啥也看不到,自己不敢随意迈步,走路都是摸着墙慢慢移动。家长吓得不轻,赶紧带她到眼科检查,结果真的连视力表的最大字都看不见,孩子的眼睛空洞漠然。后来,安排孩子入院治疗,在进行神经营养、活血化瘀等对症的治疗后,医生发现孩子的“失明”很可能是心理缘故,就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最后令孩子视力得到了恢复。

  张震说,癔症是大脑皮质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的皮质和皮质中枢机能失调,属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视功能障碍性失明正是感觉障碍的一种表现。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那么这种“失明”基本上也就不存在了。

  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得癔症几率高

  市东方人民医院专家赵后锋指出,儿童癔病以学龄儿童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作具有高度暗示性,症状常使人感到较严重。

  赵后锋介绍,儿童癔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个性及遗传因素,二是心理及躯体的因素,另外是社会文化的因素。从个性上来说,大部分患儿智力水平比较高,学业成绩相对差,同学朋友间的关系不良,有过度依赖,情绪抑郁,不善于表达情感。当然,父母如果常有癔症的症状,可能会通过遗传的因素使得孩子也患上癔症。

  临床观察,性格敏感脆弱的孩子一旦受到挫折的打击,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往往是癔症发病的基础。而大部分的患儿是在负性的精神因素作用下突发急病的,例如被人打骂、被老师或是家长批评、父母的不断争吵或者离异、迁居等因素。委屈、紧张、生气等情绪,突然的不幸事件、不良的心理暗示等都会导致癔症的发作,躯体的疾病、外伤、疲劳、睡眠不足等情况也是病因。

  家长应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赵后锋说,儿童癔症的表现较为多样,有的是呈现出情感爆发,比如大哭大闹,砸东西,撕衣服,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则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这类症状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或前后出现。

  针对癔症患儿的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对于症状严重并持续发病者,可以在医嘱下适量服用精神类药物。在心理治疗时,要求医生与患儿建立信任的关系:鼓励患儿说出存在的问题和内心矛盾,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原因,使其建立治病的信心,克服不当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中,暗示疗法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及时解除其躯体不适,分散注意力,稳定其情绪。

  赵后锋建议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不要过度溺爱或者疏于照料,帮助孩子学会疏导不良情绪,以减少诱发因素。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