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儿童医院血管瘤及先心病联合门诊开诊 两科专家共同会诊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长个血管瘤,是看皮肤科还是介入科?孩子心脏不好,吃药随访或是立马手术,治疗方案到底听谁的?为了解决患者“不知该挂哪个科”以及重复挂号等难题,徐州市儿童医院目前开展先天性心脏病联合门诊与血管瘤联合门诊两个多学科联合门诊,这意味着,对于先心病和血管瘤的患儿来说,只要挂一个专家号,就可以享受到两个科室专家共同会诊的服务。

  小儿先心病需要早识别早诊疗

  市儿童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联合门诊由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安新江与心胸外科主治医师刘建国联合会诊。相较于以往的独立坐诊,两位专家都表示,联合诊疗的模式优势很明显:根据患儿病情,在心内外科的专业领域找出最佳的治疗手段,避免单一科室诊疗的局限,诊治过程不完善的现象。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安新江介绍说,这是一种常见的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先天性心血管发育畸形,小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多因妈妈们在孕早期(2—3个月),因受病毒感染、药物、射线等因素影响,造成胎儿心脏、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而造成的先天性疾患。“根据国内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先心病发病率大概为千分之7左右,从发病趋势分析,我国新生儿先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安主任说,先心病从分类上说有左向右分流(无青紫型)、右向左分流(青紫型)和无分流三大类。无青紫的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青紫型的有法络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入口等;无分流的主要指主、肺动脉瓣狭窄。其中发病率比较高的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这一类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而且因肺血过多合并肺炎的几率比较高。

  在以往的接诊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先心病患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有的患儿刚出生就有青紫、呼吸困难或休克等症状,需要紧急处理,然而家长考虑预后因素或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会放弃治疗;有的患儿先心病的症状往往表现为反复的肺部感染,家长往往忽视心脏问题,只是治疗呼吸道感染没有改善心功能造成患儿迁延不愈或反复生病”安主任说,在先心病的治疗方面,提倡“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许多婴幼儿早期存在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小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都有自闭的机会,可按照医嘱随诊观察。对于经过专科检查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意义的患儿可选择最佳时机给予治疗,特别是近年来大多数左向右分流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以及无分流型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先心病都可避免开胸手术而采取先进的介入治疗达到根治目的。对于病变较为严重,早期出现肺高压和心衰的病例以及青紫型先心病则要早期就诊,争取手术治疗。不同的患儿,因先心类型、严重程度、不同年龄阶段各异,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诊疗方式,联合门诊的优势就在于对每一个先心患儿都经心内、外科专家的联合诊疗,诊断更细致,治疗方案更合理,最终目的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先心病病种繁多,病理解剖、血流动力学改变、病情轻重不一,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方式,是获取最优化的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前提。对于不同类型的先心病,其治疗的时机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相同。

  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主治医师刘建国介绍,以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室间隔缺损为例,如果是小型的室间隔缺损,对患儿影响不大,且后续有可能自然闭合,就可以门诊随访;对于直径5-8mm的室间隔缺损,若无明显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高压不重,一般不需要急于处理,若在随访中发现患儿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反复肺部感染者,也可考虑尽早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直径8mm以上的室间隔缺损,由于缺损比较大,左向右分流量大,在婴儿期即可出现呼吸促、出汗多、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反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合并心功能不全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等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应争取在6个月内进行外科手术修补。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来说,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哪怕是在疾病的某一特定阶段、或者合并支气管肺炎等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内科、外科也有着各自的治疗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医者肯定会有诸多困扰,但有了联合门诊,这样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会针对患儿的个体情况,打破内、外科的界限,就其病情、治疗进行充分沟通,将当下最适宜患儿的治疗方法告知家长,让其选择,保证患儿得到规范、有效、合理、经济的治疗,避免就诊患者走弯路。”刘建国如是说。

  高风险血管瘤需及早治疗

  挂一个号,就能获得两个科室专家的共同会诊,这样的好事在市儿童医院血管瘤联合门诊也能享受到。

  近日,记者来到血管瘤联合门诊时,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尹瑞瑞与介入科主治医师李炯正在联合对患儿进行诊疗。这是一名来自安徽砀山的患儿,只有52天大。婴孩的左手大拇指上有一处明显的鲜红色斑,约蚕豆般大小。家人围着医生不住地询问“要不要紧,严不严重”,脸上写满了紧张和担忧。尹瑞瑞首先仔细查看了婴孩的病情,发现这个血管瘤长在皮肤浅表,随后,她让家长给孩子查了下B超,得知患处血流比较正常,遂建议激光治疗。

  “医生,俺孩子那么小,打激光会不会疼?会不会留疤?”对于家长的种种疑虑,尹瑞瑞也耐心予以解释,她说激光治疗前会在患处涂上麻药,孩子不会感到疼痛,第一次治疗,几分钟就能搞定,同时,只要护理得当一般不会留疤。

  据了解,血管瘤是婴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4%~5%,女性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血管瘤有增生期、静止期和消退期,1岁内血管瘤处于增生期,尤其在6个月内生长快速,此后瘤体可能静止,最终在几年后逐渐消退。但是许多血管瘤并不能自行完全消退,如果是高风险的血管瘤需要早期积极治疗。

  尹瑞瑞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许多,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针对于浅表型血管瘤,常用的方法有外用药、激光、局部注射等;对于特殊部位的高风险血管瘤可以口服普萘洛尔。

  治疗手段联合应用能治愈绝大多数血管瘤

  既然是联合诊疗血管瘤,那么介入科的治疗侧重点又是什么呢?市儿童医院介入科主治医师李炯告诉记者,介入疗法尤其适用于深部血管瘤。

  他介绍说,深部血管瘤为单个或多数大而不规则的真皮内和皮下结节。表浅损害颜面,表面红色,性质柔软。其上方可伴发浅表血管瘤,此时称混合性血管瘤。好发于头、颈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小儿生后数周发生,在1年内逐渐增大。静止期后,少数可能逐渐消退,但常缓慢而不完全。有些血管瘤,可伴发血小板减少危及宝宝生命。

  一名3个月大的新沂患儿因为在肩部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血管瘤,被李炯建议入院接受介入治疗。李炯说,介入治疗是指,患儿麻醉后,医生将一根超细的导管经动脉插入患处,栓塞住瘤体的供血动脉,并灌注硬化剂,从而使血管瘤缺乏血供而“饿”死。同时,硬化剂破坏血管瘤内皮细胞,栓塞加硬化治疗,达到彻底消除血管瘤的目的,术中基本没有创伤。

  李炯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长有血管瘤后,往往不知道该看啥科室,跑了许多冤枉路,现在他们介入科与皮肤科联合门诊,可以实现血管瘤治疗的一体化:“血管瘤的治疗,绝大多数采用外擦、口服药物及瘤体内注射介入治疗等,收效明显,还能最大限度保护容貌及功能;对于没能及时治疗的大型血管瘤、特殊类型血管瘤需采用介入栓塞硬化治疗,阻断瘤体供血动脉,破坏血管瘤内皮细胞,同样不损伤皮肤。”

  他表示,这几种办法联合应用效果明显,能治愈绝大多数血管瘤,通常一两个疗程就能看出瘤子变小,直至基本消失。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患者认为,这种联合门诊的方式很新鲜也很实用,医生给出一个最契合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患者首诊时就能得到精准的诊疗服务和最佳的治疗方案,的确省时又省心!”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