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患心肌炎致心脏“停摆” 神秘“叶医生”助其再获新生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对于29岁的冯先生来说,刚刚过去的10月会让他终生难忘。

  因为突发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情急转直下,其家人陷入绝望。在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协同,利用最先进的体外心肺支持技术,持续110个小时的抢救之后,冯先生终于转危为安。

  经历了抢救的全过程,见证了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惊心动魄,徐州市中心医院麻醉一科主任王立伟很感慨也很自豪:成熟的体外心肺支持技术,娴熟的危急重症抢救经验,成就了这次难度极大的抢救。

  这其中,被业界称为“叶克膜”的ECMO技术功不可没。

  1危急:小伙突发重症心肌炎,心脏“停摆”

  时光回到10月10日。

  凌晨时分,小冯被急救车送到市中心医院。其家人焦急万分,讲述说小冯此前在家里发烧5天,一直作为普通的感冒治疗的。5天的治疗之后,小冯高烧不退。2个小时之前,小冯突然说胸口剧痛,家人叫了急救车。

  入院之后,小冯的病情急剧恶化:胸痛胸闷频发发作,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迅速降低,心肌酶不断增高。

  急救绿色通道打开,各学科协作人员迅速到位,各种检查立即启动,诊断结论很快出来,小冯患的是急性重症心肌炎。

  急性重症心肌炎是一种罕见病,但却极其“凶险”。急性重症心肌炎也称重症暴发性心肌炎。在发病期间,会出现弥漫的心肌炎症性损害和心肌水肿,使心肌收缩力严重降低,并常伴有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循环衰竭。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最终因难以纠正的心源性休克死亡或发生猝死。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即使经积极的机械辅助支持,仍有高达50%以上的死亡率。

  呼吸支持、大剂量升压药……各种措施在有序地进行,然而小冯的病情仍未见好转并出现心源性休克。上午10点30分,小冯出现室颤。

  除颤抢救启动,小冯暂时挽回生命。但参与抢救的专家没有一丝轻松,大家都明白,如果没有有效的救治,患者会频发室颤,最终年轻的生命就将转瞬即逝。

  市中心医院多学科专家综合会诊,严格把握治疗指征,既要避免过度医疗,同时也要保证患者能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经讨论,专家们认为小冯唯一的机会只有心肺支持术,也就是ECMO。

  2惊险:人工心脏“上马” ,让受伤的心脏休息康复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它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ECMO被称为“走出心脏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

  通俗地说,ECMO是走出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它是人工心脏和人工肺的结合物。血管内插管、连接管、供氧管等各类管道是他的四肢,人工心脏,氧合器(人工肺)是他的躯体,监测系统是他的神经中枢。它是体外循环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它不再局限在手术室内,它可以移动到急救车上,移动到重症监护病人身边。

  “心脏病人的医疗无外乎药物、支架置入疏通血管、开胸手术‘旁路搭桥’,但是当支架也不能放、桥也不能搭,怎么办?这种时刻,ECMO技术就大有可为了”,王立伟介绍说,通过ECMO,可以代替患者的心脏,把患者的血液输出来,氧合作用后再回输给病人以满足生命的循环。病人不论是梗死还是发生炎症后心肌附近仍有大量的正常心肌,先保护住他们,避免他们的全部坏死。待炎症、心肌水肿消失后,再恢复他们的工作。简单点就是让坏掉的心脏先停止工作,以等待恢复,等待救援。

  对小冯的成功抢救,就得益于ECMO技术。

  在综合评估了小冯的病情及适应症之后,由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手术室、心内、心外、超声科、ICU、呼吸科等医护人员组成的ECMO团队密切合作,启动了ECMO技术。

  随着暗红色的血液从小冯的体内流入ECMO机内,鲜红色的血液回流体内,小冯的面色在数分钟内由苍白转为红润,生命体征迅速好转。这一信息令人惊喜。

  但这并不意味着救治的完全成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患者还要经历重重关卡,这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在病床前守护着,容不得生命指数有丝毫的差池。

  3成功:患者转危为安,ECMO完成使命

  王立伟,市中心医院麻醉一科主任,主任医师。2013年聘为东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2015年聘为徐州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在读,承担市厅级课题4项,获科技成果2项国家专利2项,市级新技术引进奖5项,江苏省中西医学会麻醉学会委员,江苏省疼痛学会委员,全国麻醉药理学会委员,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专业特长是心血管病病人麻醉及体外循环和各种急危重病人的麻醉抢救。

  王立伟全程参与并主导了对小冯的抢救,他回忆说,在对小冯的抢救过程中,每隔一小时医护人员就要将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发布到ECMO团队的内部通讯平台上,所有成员就此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状态进行评估,经讨论给出下一步治疗方案建议,作出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的用量、水温及ECMO系统的流量,血液各成分的补充量,每个肢体的血氧饱和度等调控指令。

  “体外循环技术,在我们医院已经运用了二十余年,我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运用起来可以说是很娴熟了。对于ECMO技术来说,这一技术作为重症心脏疾病的急救来说,往往在危急时刻能发挥奇效,但前提和基础是丰富的操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素养。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每一个生命体征或者细小指标的变化、应对、调整,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作为后盾才能做出精准的判断。”王立伟说。

  抢救过程可谓“如履薄冰”,整个团队没有丝毫懈怠:无数次平衡生理状态;每小时对比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用量、水温、系统流量、血液各成分、每个肢体的血氧饱和度;麻醉科、手术室、心内科、心外科、呼吸科、超声科、ICU的主任们24小时待命,严密监控着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刺激试验、再刺激再试验,待机观察几秒钟、几分钟、几十分钟……4天多共110个小时,在ECMO的支持下,小冯自主循环稳定,通过ECMO团队(由麻醉科、手术室、心内、心外、超声科、ICU、呼吸科、血管外科、骨科的医护人员组成)的积极努力,终于将他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生命,一直维持生命的ECMO也顺利撤离。

  在后续治疗中,小冯心功能恢复良好,一个年轻的生命又延续了……

  链接:“叶克膜”技术应用范围广泛

  据了解,在市中心医院,从9月9日至今,1个月的时间,ECMO技术连救2名重症心脏病患者均获成功。ECMO技术的成功应用凸显了一个地区、一个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一个月之内运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两名重症患者,这意味着市中心医院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实力居于业界前列。

  ECMO技术被医生们称为“叶克膜”,也有人称其为“叶医生”。据王立伟介绍,一旦ECMO系统开始工作,可以完全或部分代替患者心、肺的功能,使得心肺可以得到休息而恢复。目前,省立医院使用最长的纪录是10天。也就是说,病人心脏、肺部“罢工”10天,这台机器替代心脏、肺部工作10天。

  王立伟介绍,它对心肺功能出现严重功能障碍(但预估功能尚可逆转)的急危重症患者可以选择使用。急性心衰、心脏骤停、重症呼吸衰竭、心脏术后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的、需要等待心肺移植的病人,都可以靠它延续生命。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