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9岁女孩多次短暂失明,为了给她找到病因,其家人带她辗转多地大医院。每一次检查,都显示她眼睛没什么问题。直到看过心理医生,才找到令人意外的病根儿:弟弟出生以后,爸妈把大部分精力都分散到弟弟身上,她心理无法接受,出现了癔症性失明。
大医院去了不少,就是查不出病因
9岁的童童(化名)正在读小学,平时视力一向很好。半年前一个周末的晚上,全家人正在吃饭,童童突然说她看不见了,起初家人以为有什么东西进到孩子的眼睛里,就赶忙过来吹眼睛。但根本没效果。
这下家人紧张了。他们连夜挂了急诊,童童住进了徐州市区的一家医院。随后的一些列检查都显示,童童的眼睛没什么问题。这下,不仅童童的家人感到蹊跷,就连做检查的医生也感觉奇怪:从检查的结果来看,童童的眼睛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可孩子为什么就看不见呢?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童童的眼睛却奇迹般的好了。这距离发病仅仅8个小时。
童童的爸爸冯先生说,当时他曾怀疑孩子是装的,但看孩子表现又不像。
检查也查不出来原因,孩子也能重新看见了,家人觉得事情就此结束了。但没想到,刚过了3个月,童童又发病了。
这一次,童童的情况有点严重。在医院里住了3、4天,童童还是看不见。所有能做的检查都做过了,依然是检查不出原因。
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带着童童先后去了上海、北京的国内知名医院,哪里的眼科是业界数一数二的。又是一番检查,结果仍然是眼睛没问题。
眼睛没问题,可孩子怎么就失明了?就在医生们为此进行讨论的时候,童童又能看见了。北京一家医院的眼科医生再次详细询问了童童的经历之后,建议童童的父亲冯先生找个心理专家给童童看看吧。
眼睛失明,和心理有什么关系?冯先生有点不明白。
癔症性失明:不良刺激导致自我暴盲
前天下午,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赵后锋结合童童以往的治疗经历,并通过一系列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检查,给出了结论童童这是癔症性失明。
癔症是大脑皮质收到强烈刺激而引起的皮质和皮质中枢机能失调,属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癔症性失明是感觉障碍的一种表现,在门诊上比较常见,且以女性居多。
孩子怎么会出现癔症性失明,这事要从冯先生有了儿子说起。
一年前,冯先生夫妇有了儿子。儿女双全,人生幸事。冯先生夫妇对刚出生的小宝宝疼爱有加,却忽略了已经快懂事的女儿的感受,好吃的、好玩的,先想着儿子,大部分的时间也花在了儿子身上。童童渴求父母较多的关爱,癔症性失明只是其潜意识为答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赵后锋解释说,孩子不是真正的眼病,而是心理方面的缺陷,即所谓的儿童性癔症。癔症患者没有器质上的病变,虽然出现了症状,但普通的检查会显示患者一切正常。癔症患者不是说谎,因为他们真正的感觉如此;他们也不是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思维清晰、逻辑正常。
“孩子在发病前接触到了不良刺激,导致自我暴盲。”赵后锋说,从孩子的家庭情况来看,这个孩子长期缺乏父母足够的关注,感情极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喜受到人的注意,造成容易接受暗示的性格。在孩子父母表现出对嘻嘻的强烈喜爱之后,尤其是一些表现疼爱弟弟的场景,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我要是生病了,可能就会疼我多一些。在这种不断的心理暗示之下,她就真的看不见了。
听到这里,冯先生夫妇骤然想起,女儿两次发病都是在他们俩一起逗儿子玩的时刻。
“有一次是我们带着儿子看动画片,女儿凑过来也想看,我们把她训了一顿,让她去练钢琴。那次就是刚练了一会,她就看不见了。”回想女儿出现失眠前的日子,冯先生说自从有了儿子之后,两人确实对女儿忽略不少。
孩子的心理世界很丰富,二胎家庭应关注
赵后锋提示说,这个孩子的短暂性失明不是“装出来的”,癔病绝对不是在装病。装病的人目的往往很明确,也知道自己是在“装”,而癔症并非如此。
找到了病因,治疗就不复杂了。通过认知治疗等心理治疗手段,童童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赵后锋表示,只要童童的家长以后能够多给女儿一些关注,应该不会再出现失明的情况了。
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胞竞争”,说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个人的表现,有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之后,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关键是要父母去妥善平衡其中的关系。
孩子的占有欲是很强的,同时敏感程度也十分高,二胎的出生势必会分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这种潜在的敌对心理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压力,这种压力远比父母感受到的要强得多。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压力而无法疏通后,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生二胎别忽略“老大”的心理感受。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