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致,好发于妊娠后或有子宫内膜损伤史的女性。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5%~70%,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13.4%。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等节育措施的实施以及其它各种子宫内膜损伤的临床操作的增多,本病出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发病率上升,二是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到目前为止,本病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被称为"慢性癌症",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病 因
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妊娠和分娩的损伤、创伤、炎症或持续高水平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经血倒灌学说认为是子宫内膜碎片经血管或淋巴管扩散所致。
病理及分型:一般分为弥漫型和局灶型两种。
弥漫型:子宫内膜基底层弥漫性侵入并引起周围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反应性增生,呈网络状分布,其间散在分布的内膜岛,使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肌间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囊腔
局灶型: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呈局灶性侵润生长,使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肌束高度增生,形成一局灶性病灶或结节,结节内常有褐色或紫蓝色陈旧出血小囊腔,但无包膜,又称为子宫腺肌瘤,不易与子宫肌瘤鉴别。
临床表现
以月经过多,进行性痛经为其主要表现。痛经程度严重,表现为持续性下腹痛、腰痛、肛门坠胀感,伴恶心、呕吐。妇查:子宫增大,以均匀性增大为主,质地硬,压痛,一般增大不超过妊娠3个月大小。
影像学表现
本病确诊需要根据病理诊断,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诊断率已大大提高,有报道准确率可达95%~98%以上。
1、超声检查:典型声像图为:①子宫均匀增大呈球形,周边毛糙,子宫肌层呈不同程度增厚尤以后壁增厚显著,典型者后壁的厚度是前壁的3~4倍;②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不大,多数内膜线前移;③子宫切面多呈不均质低回声暗区或小结节,局灶型的表现为不均质强回声,边界模糊不清无包膜;④肌层内可见多发散在的小积血囊;⑤月经前后子宫大小和内部回声有变化;⑥彩超声像图示子宫内血流明显增多,病灶内出现星点状、条状散在分布的彩色血流信号,可探及低流速的动静脉血流。普通黑白B超的诊断率不高,约为50%左右,并与医师的经验有关,彩超可把诊断率提高到70%~90%左右。
2、MRI:①子宫增大,外缘尚光滑;②T2W1显示子宫的正常解剖形态扭曲或消失;③子宫后壁明显增厚,结合带厚度>8mm,(国外有学者认为结合带厚度须>12mm);④T2W1显示子宫壁(前壁或后壁)内可见一类似结合带的低信号肿物,与稍高信号的子宫肌层边界不清,类似于结合带的局灶性或广泛性增宽,该低信号区常波及到全层,其中可见局灶性的大小不等斑点状高信号区,即为异位的陈旧性出血灶或未出血的内膜岛,与子宫肌瘤的区别主要在于病灶的边界及病灶内的信号。据报道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90%以上,被认为是目前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最佳方法。
3、CT 由于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有限,在显示病灶的有无及与子宫肌瘤的鉴别上不如MRI敏感。
治 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不外是全子宫切除术和病灶切除术,对于年轻的患者,尤其是尚未生育的患者,切除子宫显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而年龄较长者,切除子宫虽然可以根治AD,但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生育能力的丧失、围绝经期症状的提前等目前已知的表现,因手术所致的盆底功能障碍、卵巢功能低下甚至早衰、性生活低下等也是我们和患者以后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AD病灶切除术应用较少,主要是难以将病灶完全切除,疗效不满意或易于复发。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激素类药物行假绝经疗法,近期疗效明显,但只是暂时的,停药后症状体征常很快复发;而用药时间过长、药物治疗的副反应和并发症也是很多患者所无法接受的。
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学者尝试通过介入阻断子宫动脉供血的方法来治疗AD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国内资料显示,中远期临床有效率达80%以上。该治疗方法主要原理为:使用合适大小的颗粒性栓塞剂栓塞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异位于子宫肌壁间的内膜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其缺血、缺氧继而液化、坏死,从而失去病理性生物学作用,达到治愈的目的。由于正常子宫肌组织尚存在正常的侧支供血而不致于坏死,可以保留其生物学作用,故保留了子宫的正常功能。对于疗效欠佳者,介入治疗不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且不影响其他治疗方法的实施,亦即:即使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仍可以选择手术切除等治疗。
由于本治疗方法保留了患者子宫及其功能,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相比目前主要以切除子宫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及以让患者闭经为主要方法的药物治疗本病,本治疗方法无疑是一种造福于广大育龄期患者的优秀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