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天使风采:曾祖父是御医 祖父是民国名医 师从国医大师。
6月20日,徐州市中医院“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江苏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为弘扬中医药国粹,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中医惠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0年开始在全国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开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目前,我市仅有的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都落户徐州市中医院,分别是“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王如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今年76岁的孙凤霞教授,是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曾拜师于“国医大师”朱良春,“我出生中医世家,曾祖父孙华麟是光绪御医,祖父孙岱松是民国名医,我现在都在用祖辈的处方。”孙凤霞接受采访时说。她讲话总是语速慢慢的,很轻柔,似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拼写出来的,她说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是为学生记录处方留时间,二是让患者听得明白,“望闻问切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要让患者知道病是怎么得的,为什么这么调理,生活中注意什么。祖辈和老师是这么教导我的,我也就一直这么做的。”
孙凤霞教授的慈心仁术 “我赶上了中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孙凤霞教授1997年5月被评为徐州市首批名中医,2002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2011年成立江苏省孙凤霞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2年荣获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教育工作室,今年6月20日,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行医50多年,孙凤霞教授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对脾、胃、肝、胆等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有独特的治疗经验,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现在我每周一、二、四上午坐诊,一个上午要看七八十个病人。”孙凤霞教授说,作为孙氏内科的第四代传人,相比祖辈,“我赶上了中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群众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让中医‘治未病’和注重阴阳调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病人都是奔着我来的,年龄大了,精力有限,但也很满足。”
传承有序,辨证施治,“我现在还用爷爷的方子”。
“对于中医来说,朱良春老师的观点‘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可谓是金科玉律。‘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丰富得很。没有对古籍的全面掌握,你就没有很广阔的视野,就很难说你了解古方,从整体上对每个病人的病情进行把握。”孙凤霞教授说。
孙凤霞教授告诉,中医古籍永远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学以致用,要与临床相结合。你比如,现在很多女性有‘倒经’症状,经期的时候,出现‘代偿性月经’、‘周期性子宫外出血’,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经血在子宫以外部位如胃、肠、肺、乳腺,甚至从鼻子或口中流出。我在明代名医傅青主《傅青主女科》里记录的方法基础上,适当加减,用当归、白芍、丹皮等调制顺经汤,用水煎服,治好了很多例,倒经的女性吃了就好。”“女性为什么会出现‘倒经’,原因就在于‘肾阴不足,肝气上逆’。血随气行,气逆血也逆,就像河流,下游堵了,河水自然往上走。”孙凤霞教授说,她把用顺经汤治疗“倒经”的方法教给她的学生刘峰林等人,“他们一直在使用,也治好了很多病人”。
孙凤霞教授说她很庆幸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就受到祖父的教导,爷爷教给我的一些方子,我现在还在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规律,得胃病的很多,如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病理提示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单用西药疗效不佳,不少这样的患者经西医大夫或病友推荐到我这里就诊。爷爷给我说过,用伏龙肝(灶心土)治疗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病症,一治一个准。这个方法是太爷爷给爷爷讲的,爷爷又把这个方子传给了我。”《本草便读》记载:“伏龙肝即灶心土,……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孙凤霞教授解释,伏龙肝入脾、胃经,在辩证施治的基础,把伏龙肝在清水中泡两个小时,之后用伏龙肝清水煎药,“温中和胃”,“‘十人九胃’,十个人里面,九个人的胃不好。这个方子让很多患者受益,有年龄大的,也有年轻的,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邳州有位60多岁的男同志,莫名其妙发烧,他在我市几家大医院什么检查都做了,就是查不出原因,来到我这之后,我给开了一个方子,用甜茶和其他中药配伍,几副中药吃完,发烧症状就消失了。”孙凤霞教授说,“对这种不明原因发烧,西医没有办法。爷爷说,你就用甜茶就能治好。发烧的原因还是体内有毒素,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用甜茶治疗不明原因发烧,我的学生刘峰林也治好了几例。”据《中华中药志》等典籍记载,甜茶清热解毒,“能防治高血压、治疗湿热痢疾、皮肤瘙痒、痈疽恶疮等症。并具有滋养肝肾、和胃降逆、润肺止咳、解困醒酒等作用。”
融合创新,医者菩萨心,“要对得起每一位患者”
孙凤霞教授在传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创新,“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善于诊治疑难杂症,尤其注重对脾胃功能的整体调养,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医学风格:疏肝和胃法、健脾行气法、辛开苦降法、活血化瘀法、滋阴降气法、温中和胃法。“我用‘十八反(配伍禁忌的总称)’的方子治疗月子病。附子、半夏等药材通过配伍,温中止泻,治疗拉肚子,临床效果很好。对‘十八反’的方子,许多中医都在用,但一定是在名医的指导下。”
在行医过程中,孙凤霞教授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临床研制了多种方剂:胃病Ⅰ号方和胃病Ⅱ号方,健脾和胃,消痞和中,清热化瘀,治疗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炎,食道炎等疗效显著;胃病Ⅲ号方清幽养胃,活血化瘀,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及肠上皮化生等疗效显著;美容祛斑Ⅰ号、Ⅱ号,养颜祛斑Ⅰ号,养颜祛痘Ⅱ号,对内分泌失调所致的黄褐斑、痤疮等,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孙凤霞教授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疗技术一样,备受患者赞赏:“8月份根据朋友介绍,到孙主任处治疗胃病,治疗一段时间,心里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孙主任具有医者佛心也,对患者态度热情,看病过程中仔细询问病人病情进展过程,根据病情下药,一丝不苟”;“2001年我的胃痛的死去活来,看了N个西医花了N多的钱,都是越治越重。后来有人介绍我去找这位老教授,几付中药下来,好了许多”……
在采访孙凤霞教授的过程中,多次在门诊观察她“望闻问切”,“是不是食道有烧灼感”、“(胃液反流)也有时胃嘈杂痞满饱胀难受吗?”“大便是否爽利干净?”……孙凤霞与患者之间的对话都是家常语言,问诊的过程就像聊天,没有一句群众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中国矿业大学赵同学胃不太舒服,“胃镜做了吗?怎么说的?”切脉之后,孙凤霞说“没有什么大事,别害怕,注意饮食和休息就行了”;65岁的王先生家住铁路二宿舍,因为胃溃疡在我市一家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特意挂了孙凤霞的专家号,彩超提示:脂肪肝,与喝酒、抽烟有关系,胃镜提示:胃溃疡,病理提示:有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不能太大意。……舌头再翘起来,来看看,气血有点瘀滞,又黑又紫,左侧面部皮肤有点黑变病,‘有诸内必行诸外’,我开点药给你整体调调。你的脂肪肝也能调调,皮肤上的疙瘩也能调,吃东西反正注意吧,起码油腻的不吃,肉最好不吃……”
发现,孙凤霞教授“望闻问切”一个病人需要十几分钟,有些从安徽、河南等周边地区来的病人,拿到处方后,还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孙凤霞教授就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交待,“水果、葡萄也不能吃”等都嘱咐到位。孙凤霞教授说,患者大老远地跑来不容易,“要对得起每一位患者。”
孙凤霞教授说,国医大师朱良春把“神仙手眼 菩萨心肠”当作座右铭,“医者仁心首先就要细心,要把每一个细节向患者交待清楚,不能不耐烦。”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从孙凤霞教授身上,看到了“大医”朴实的风采。
言传身教,提携后学,“中医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根据江苏省卫计委《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今年6月20日江苏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对徐州市中医院“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并顺利验收通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目标明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团结协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好,制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5种,提炼了指导老师脾胃病治疗经验;人才梯队建设完整,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
刘峰林,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中医师承硕士,徐州市中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负责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孙凤霞教授。刘峰林说:“跟随孙老应诊,从写病例、四诊(望、闻、问、切)入手,老师把她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等,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体现了孙老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刘峰林跟随孙凤霞教授学习20多年,深得其真传。他说,孙凤霞老师以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为专长,尤其重视舌诊、四诊合参,“‘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熏蒸’,舌体与苔的变化在脾胃病辩证中反映着脾气的盛衰和胃气的强弱。孙老师通过对舌象的细致观察,判断脾胃的盛衰、寒热与强弱,分析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做到了药到病除。孙老师一直坚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倡导发扬中医手段和优势为群众健康服务,这对我们这些后辈是极大的促进。我现在一直按照孙老师的要求,坚持用中药辩证施治。”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有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聚集在“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青年专家和学术接班人把继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把名老中医在诊疗上的理论创新和用药规律应用到临床,服务患者。孙凤霞学术经验继承人、副主任中医师黄焰,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徐州市中医院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十多年,擅长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内科杂病,完成市科研课题1项,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10多篇,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谈起自己带的学生,孙凤霞教授说,“他们都很努力,有的医生跟着我记录处方十几年了。传承中医是自己的历史责任,他们的成长是我的骄傲。”孙凤霞教授表示,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发展,“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从出生到死亡,中医药对维护人的一生健康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方法。中医重视整体,注重平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在普及健康生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现在慢性病蔓延,更需要中医来调理。可以说中医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我的祖辈没遇上,我遇上了。”
曾祖父孙华麟是光绪御医 “太医院送了一块‘世代仁术’匾”
“对于太爷爷孙华麟,我没有太多的印象,只记得爷爷孙岱松给我说过,太爷爷是光绪时徐州知府推荐到太医院去的。当时我们家住在文亭街中兴巷7号,从门前一个个台阶上去,两边有扶手石,院子里有10间房子,有两块匾,一块写着‘世代仁术’,是太医院送的,太爷爷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同行李一起带回来的;另一块小一点,写着‘大医精诚’四个字,是当时徐州看病的群众送的。文革的时候‘破四旧’,卫校的红卫兵跑到我们家把两块匾都砸了。我记得两块匾都很硬,肯定是好木头制作的,一点一点地砸碎。”7月21日,在徐州市中医院“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里,孙凤霞教授向叙述。
徐州中医药源远流长,孙华麟慕名而来
孙华麟原籍山东泰安,在家传中医的基础上,广闻博览,针对当时北方气候干燥,肠胃病多发的实际,专攻脾胃功能的中医调养,形成自成一体的医学风格,创立了孙氏内科流派。功成名就之后的孙华麟在光绪初年带着家眷来到区域医疗中心徐州,在文亭街中兴巷7号挂牌行医,深受徐州群众信任。
《徐州市志》(中华书局1994年3月出版)记载,徐州中医药源远流长,历代多有名医行医于城乡。徐州中药资源品种多,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产曼陀罗、漆叶、全虫等药材。明嘉庆时李时珍曾亲到徐州普查中药材资源。《本草纲目》记载:“麻黄出彭城者佳”,“仙鹤草,生云龙山下”。1984年2月起,徐州市进行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共有中药资源种类610种。徐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让周边地区的中医从业者趋之如骛。《徐州市志》记载,光绪10年(1884年)徐州已有国药业30多户。徐州及所辖各县共有名医60余人,其中有著作者40余人。
徐州知府推荐去北京,获赠“世代仁术”牌匾
清朝末年,最著名的病人是光绪,在现有的清宫医案记录中,数光绪帝的病案记录最多。他在位33年,病案记录有千余条之多,尤其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3月到7月,210天的时间,记录就有260次,给他诊治过的御医有30多人。
历史资料记载,4岁进宫的光绪从小就体质羸弱,失于调理,长期遗精,身体素质很差。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幽禁,疾病日趋加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十日,慈禧用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征召天下名医为光绪诊病:“肤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勿稍延缓(军机处《上谕档》)。”各地督抚和地方官员把举荐名医视为头等大事,认真督办,先后保送一些名医进入太医院。孙华麟由于在内科方面的成就,被徐州知府举荐到北京。
光绪帝在位时曾屡次征召名医入宫。清《清实录》(1908年10月21日)记载:“上疾增剧……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可惜的是光绪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全部失调,“调理多时,全无寸效”,1908年11月14日光绪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我看了有关光绪病情的相关报道,光绪起居注中多处记载‘时有滑泄,下部潮冷’,证明他肾阴肾阳均有不足。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即使我的太爷爷等御医采取养心益气法、滋阴补肾法、益肾固涩法等方法,只能治标,身体已经坏了,再好的医术也回天乏力了。”孙凤霞教授说。
有文字记载的太医院最早出现在金代,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2月12日,溥仪逊位出宫,太医院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御医们散落民间,有的告老还乡,有的隐于闹市之中。“太爷爷回来的时候,把被子都带回来了。在家里继续开诊所,什么内科杂症都看。开了方子后,病人就去广济堂等药店买药。现在太爷爷留给我的只有两张照片了,其中一张是在太医院和其他御医的合影。”孙凤霞教授说。
民国名医孙岱松,1962年,以78岁高龄获得“先进工作者”。
在孙凤霞教授的记忆中,爷爷孙岱松“拄着个文明棍,是二院(徐医附院)中医科的大夫”,“他民国时名气就很大,当时家里只开方子,没有药,光开方子一天都多些,奶奶刘淑英都跟着抄方子。爷爷开过的方子,我想广济堂、春发正、祥顺成等药店要是存档的话,应该还有,不过老药工都去世了,配伍不知能不能留下。解放后,爷爷先在第六联合诊所,后来到了二院,从二院退休的。”孙凤霞说,“解放后公私合营,我们家的房子都交给公家了,成了无产阶级。”
在徐医附院人事处档案室,查到了孙岱松的档案。孙岱松在“自传”里说:“生于1884年2月23日,原籍山东泰安县,‘祖传中医’”,成分是“小资产、中医”,母亲“孙李氏,妻子刘淑英(务农)。”从档案形成的时间1965年看,孙岱松有意回避了父亲孙华麟的御医经历,甚至对父亲孙华麟没有点滴记述,只是“祖传中医”四个字带过,这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的考虑,可以理解,只是对今人搜寻历史资料多有不便。
医者的担当,受徐州道台指派到邳县“点牛痘”
孙岱松在“自传”中提到,“1893年入学(私塾),1900年学医种痘(鼻药疗法,药物制成一定剂型作用于鼻腔),1903年上牛痘学堂,徐州道台袁大化派我到邳县去点牛痘,4个月返回徐州,上(跟随)医学教员胡爱山,随学随行医。1924年聘入铜山县贫儿教养院,为院医生至1927年止,仍回家行医。”史料记载,胡爱山是二十世纪初徐州名医,著有《牛痘真传》一书,胡爱山在自序中以“仲景悯人悲天之怀”说:“痘疮之症,人生一大关也,轻者损肌伤肉,旬月即可就痊,重者烂额焦头,性命因而难保。”
牛痘又叫“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种痘就是将牛痘疫苗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年代,“天花”给徐州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徐州百年大事记(1880—1988)》记载:“1920年1月,睢宁天花蔓延,死人甚多。”1923年,丰县境内流行天花病,“死亡率达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邳县史志》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全县有传染病患者647人,死亡294人。”
《徐州市志》说:“民国时期,徐州多次疫痢流行,中医张香谷、徐蔚亭、孙岱松等均参与救治,他们皆法《医宗金鉴》为准绳,于20年代为徐州中医中药学术的主流倾向之代表。据老中医回忆,民国时期麻疹(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徐州地区流行甚广,3—5年一次大流行。患者由于误诊乱治,或因护理不当,常死于闷疹、疹后喘(麻疹合并肺炎)等诸多险恶之症。”从受道台袁大化指派去邳县“点牛痘”,到和其他名中医一起救治“疫痢”病患,在重大流行性疾病面前,孙岱松表现出了医者的担当。
见证“废止中医案”,参与组织“中医师公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孙岱松主要在位于文亭街中兴巷7号的家中行医。
中医是国粹,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当然,对中医歧视、摧残最酷的莫过于国民党政府,中医几乎废弃在他们手里。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废止中医案”。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中医界在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口号。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织请愿团向南京政府请愿,要求立即取消“废止中医案”。国民政府没料到会造成如此轩然大波,当时正值召开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薛笃弼等人接见了请愿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听从民愿,取消“废止中医案”。为了纪念抗争的胜利,3月17日被定为“中国国医节”。
作为民国名医,孙岱松见证了“废止中医案”事件,并参与组织了“中医师公会”,促进了徐州中医的发展。《徐州市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作出《废止中医以扫除医学卫生障碍案》的决议,徐州市中医界公推周惟僧等人去上海参加赴南京请愿团请愿。通过斗争,徐州中医得以继承和发展。行医由坐堂、挂牌行医等方式发展到创立诊所,还有的创立‘国医讲习所’,传授中医理论。徐州解放前夕,全市有中医120余人,并成立了徐州市中医师公会,制定《徐州市中医师公会章程》。当时颇有声望的中医有:刘仰文、高行素、周惟僧、方象平、胡方灃、张香谷、徐蔚亭、孙岱松、胡莲舫、宋雨轩、潘明达、李海楼、李兰卿、苏庆五等。”
60年代初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徐州市志》记载:50年代以后,成立了中医专科学校,开设了南京中医学院徐州中医大专班,培训中医大专生328人,市和各县办的中医进修班先后毕业231人,中医学徒班310人;1982年共有中医410名,比1949年建国初期登记的54人,增长6.69倍。
孙岱松在档案里提到:“解放前有房屋十间(文亭街中兴巷7号)出当六间,自住三间,走道一间。解放后,在1959年志愿主动地把房屋交给国家管理。1952年加入第六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11月14日加入徐州市立二院(徐医附院),在配伍禁忌上,可处理一般的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谦虚大概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共性,所以作为当时的名医,孙岱松也只能说“可处理一般的病”,实际上作为孙氏内科流派的第二代传人,对肠胃等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治疗和调理技术是屈指可数的。
《徐州市志》记载,民国19年(1930年),从事国药业的店堂已有60多家,大小药铺分布市井。1938年,日本军队侵占徐州,广济堂、五洲大药房等均被焚烧、抢劫一空,中西药业、药店全部关闭,人员四散逃难。1939年后,中西药业逐渐恢复营业。
据《徐州市志》描述,解放前徐州人民长期遭受兵、水、旱、蝗、病之灾,加之卫生知识贫乏,卫生状况甚差,徐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0年、1922年、1932年和1946年霍乱流行,“城乡死亡枕籍”,“大庙地区前坝子杨庄村50户人家在霍乱两次流行时,几乎家家有病人,户户贴白纸,流传着‘早死有人埋,晚死无人抬’的悲哀话语,有些年份庄稼熟了无人收割,民不聊生,家破人亡。1946年河南等地大批难民来徐,疾病蔓延。”1939年徐州日伪警察局工作纪要说徐州全市是“缺乏卫生之病态城市”:“市面一切卫生,无从寻觅,垃圾山积,污物坵堆,蚊蝇繁伙,疫痢环生,膛目以视,惨然为涕。”
民国时期徐州的居民没有用上自来水,人们饮用土坑井、石(砖)壁水井及压把井等井水,水质较差,井水中的大肠杆菌等祸害百姓,每到夏季肠道疾病大量发生,受害者多是劳动群众。在此时代背景下,孙岱松等民国医生只能以“医者仁心”为群众治病,确实是无暇顾及“保长”所负担之事。
受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40至50年代是徐州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到1948年,徐州经营中西药的私营药店发展到150多家。1954年,政府对私营药业进行调整、并店、转向工作,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底,全市零售门市部转为全民所有制医药商店,结束对私改造。1958年,徐医附院中医科成立后,孙岱松加入进来。1962年,78岁的“中医师”孙岱松被评为徐医附院“先进工作者”,他带教的学生们给他的评价是:“不私自开药方,在服务态度方面表现很好。”
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
“中医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仁术”
孙凤霞教授告诉,她从小就跟着爷爷孙岱松学写字、抄方子,“1956年我们家的变化最大,爷爷进入徐医附院工作,原来在老家泰安行医的父亲孙幼松这一年也来到徐州,先是在大马路286号挂牌开诊,后来又到了云龙区医院、民政局医院。”现在年龄超过70岁的老一代徐州人都还记得孙幼松的名号,作为孙氏内科的第三代传人,他当时也是徐州名医。“父亲继承了家学,我记得父亲用川乌、草乌等和高度粮食酒一起泡的药酒,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我前些年还学着父亲泡药酒,川乌、草乌等泡半个月,一天一小盅,治好了我腿上的滑膜炎积液。”孙凤霞特别提醒:“药酒是有毒性的,不能擅自配用,一定要遵医嘱。”
1956年,徐州市中医院成立,孙凤霞教授高中毕业后进入中医院工作,“半工半读,在中医学习班学习5年,出来以后是大专。”解放后,为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医业务技术水平,适应社会主义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江苏省在扬州、镇江、徐州专区开设了中医进修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术。
作为孙氏内科的第四代传人,家学的耳濡目染和祖辈的耳提面命,让孙凤霞比一般中医师有先天优势,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钻研,孙凤霞很快成长起来。1979年,她迎来了事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机遇,“那年江苏省在南通中医院举办第一期中医进修班,经过考试后,我进入进修班学习,导师有朱良春、陈继明、姚宇晨等专家。从1979年到1980年,我跟着朱良春老师,天天上午不是上课,就是去门诊。当年上课的课本、笔记本和朱良春老师给我批改的作业,我现在还保留着。”孙凤霞教授说,“国医大师”朱良春不但教会了她怎样更好地用中医为群众服务,更让她深刻地理解了医生“仁心”的重要,“老师说中医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仁术。”
“老师说‘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朱良春,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2015年12月14日,因突发肺栓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
孙凤霞教授说,“国医大师”朱良春医术高超,“进修那会,朱老师要求我们对待《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要‘熟读成诵’,‘脉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静思子自知’,他说学问是世界上最老老实实、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对疑难病的诊治诀窍他更是倾囊相授。”
朱良春是我国最早撰文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医生,对中医的发展,他一语中的:“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他说‘证’和‘病’不可分割,但要灵活运用,一人一方。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大部分病症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找到病‘证’的本质。如果说不能治,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有疗的‘未知方药’,但总会找到的。”孙凤霞教授说。
朱良春的老师民国名医章次公曾送给朱良春一方印章“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这成了朱良春一生的真实写照。朱良春善治疑难病在中医界是公认的。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瞒着日本医生天天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后手术时,原来的癌肿只剩了一小块,癌细胞萎缩死亡,惊呆了日本医生。上海14岁男孩2004年4月被诊断为髓母细胞瘤,术后两月复发,朱良春用扶正祛邪、软坚消瘤法,予多种虫类药、补益精血药合用,精心调治,2006年、2007年复查多次,均未发现异常。
朱良春不仅医术高明,其仁心也让人感动。朱良春解放前在南通行医时,给穷人开方后,盖上免费给药印章,到指定的瑞成药店抓药,朱良春每年端午、中秋、年终同药店老板结帐。朱良春92岁高龄时仍出诊,不将病人看完了不吃饭。因为有的病人担心吃完饭,他就不回来了,所以朱良春一定要坚持看完病再吃饭。
“中医养生的践行者,一碗‘养生粥’老师喝了70年”
“老师90岁高龄的时候还四处看病讲学,让中医薪火相传。他逝世之前有一次在连云港讲学,特地打电话让我过去,最后一次聆听了老师的教诲。他送给我的著作《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等,我现在也经常研习。”孙凤霞教授说,多年来,朱良春从不以名医、大家自居,对同事、下属、学生、徒弟、平民百姓一视同仁,对求教者有信必复,有问必答。2007年10月,朱良春去郑州讲学,山东武城县一个胰腺癌患者水米难进,病情危急,其亲属赶到郑州恳请朱良春亲自去一趟。从郑州到武城,要坐5个小时的汽车,这对91岁的老人意味着许多未知的风险。但朱良春还是退掉机票,和随行人员赶赴武城。
大道源自平常心。孙凤霞教授说,朱良春不但是中医的传道者,更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者,对今天人们的健康保健生活很有启发意义。
上世纪30年代末,朱良春随老师章次公在上海行医,当时霍乱横行,师徒日夜操劳,渐觉体力不支,人也逐渐消瘦。“朱老师的母亲知道后,把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用黄芪浸泡过的水大火煮开,换小火煮40分钟,再放入枸杞煮10分钟,煮出来的粥不仅味美,而且能抗疲劳、强体力,朱老师吃了几个月后,精神开始好转,不再感觉疲劳。从此,老师就养成了每天喝一碗养生粥的习惯,而且一喝就是70年。”孙凤霞教授解释说,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正常、精力充沛,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绿豆是入心经的、带点苦味的莲子也能清心养心;肝藏血,肝经气血充足则体力强健,枸杞是补肝佳品;脾主运化,承担消化吸收功能,红枣、薏仁、扁豆都是健脾的,并有防病抗癌的作用;肺主气,肺气足了才会生机旺盛,薏仁补肺清热化痰的功效非常好;肾藏精,莲子、薏仁、枸杞都对肾有补益作用。“这几样东西合在一起能滋补、调和五脏,使正气充足、精力、体力旺盛,再加上补元气的黄芪,食疗效果非常好,而且这个粥方非常便宜,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消费。”
“金钱买不到健康,养生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人能通过一个大秘方一劳永逸地获得健康。维护健康没有秘诀,就是精神愉快、适量运动、勤于动脑、作息规律、饮食平衡5条,这5条说来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持之以恒坚持的人很少。”孙凤霞教授说,“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经常熬夜,但无论如何,要争取在夜里11点前睡觉。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阴阳交接的时候,这时候阴气最盛,阳气最弱,是最好的睡眠时间,如果连续熬夜,就会损耗人体阳气,即使你第二天睡到10点也不能补回来。在饮食方面,朱老师倡导‘节食可去病’,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并有所节制,这也是健康之道。”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