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自杀“线索”你留意了吗?高海燕:提前干预有讲究

2016-01-19 15:16
摘要:
在外人眼里,“王总”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家庭和美,性格开朗,人缘相当好。但今年以来,家人和同事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平时爱说爱笑的他变得不太愿意讲话......徐州心理咨询热线:0516-85707122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东方医院/心理频道:早前,一名香港模特卷入裸照风波在家割腕自杀,幸家人及时报警救回,事后她回忆说心理压力太大致抑郁症复发。无独有偶,40岁的王先生是县区一家私企的掌门人,他近日割腕自杀的事也引发关注。

  在外人眼里,“王总”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家庭和美,性格开朗,人缘相当好。但今年以来,家人和同事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平时爱说爱笑的他变得不太愿意讲话,也不太愿意见人。公司开会时,以往决策果断的他变得犹豫不决,反复跟下属确认细节却迟迟做不出最终决定;家人发现他的外出次数明显减少,以前热衷的健身和打羽毛球都不爱去了,也不怎么带孩子出去玩,似乎对啥都提不起兴趣,时不时还会唉声叹气发些牢骚,诸如“公司运行不好”、“脑子感觉像生锈了一样”、“对不起公司”、“对不起孩子”等言论,有时候辗转难眠还会跟妻子说一些“感觉活得很累”的话,有意无意的给孩子讲过他死后如何安排的事情,把妻子和孩子吓得不轻,于是带他到专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

  住院治疗几天后,他对家人说:“感觉自己的状态好了,也想开了,没啥事了,拿点药回家吃吧,别住院耽误时间了。”家人看他说话时面带笑容,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非常开心地办理了出院手续。王总到家后见到亲戚朋友也是有说有笑,但当天夜里,他就在自家的卫生间里用刀片割腕自杀。

  家人极度悲伤之余伴着浓浓的不解,为什么王先生明明恢复了往日开朗的笑容,却选择了自杀呢?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神五科主任高海燕说,自杀这个话题总会让人觉得沉重。多数人认为自杀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事实上,自杀行为总在发生中。当你不经意的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脑、手机进行浏览,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例的报道,有时甚至是连续报道的热点。即便是一所县级医院的急诊科,每月都得抢救十几例自杀者。

  据统计,我国因服毒、喝农药、割腕等自杀行为到医院救治的人数,每年不低于500万人。减少这些令人痛苦的数据,留意自杀前的一些蛛丝马迹非常重要。

  借助锐器自杀,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甚至很惨烈。王总的案例中,他的致命伤周边还有其他的伤口,存在所谓的“试探伤”现象,这也许反映了死者在最终致命性损伤前的犹豫与试探的心理过程,属于自杀的特征性损伤。

  王总已明确诊断为抑郁症,曾有过轻生念头和言行,短暂的治疗后,从表面看情绪突然好转如常,但如果家人留意、重视一些“线索”,也许就有可能阻止悲剧发生。

  自杀行为

  自杀是有意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是意识清晰的前提下有目的的主动行为,意识障碍者的自伤或自杀不属于真正的自杀。自杀分为:

  1、自杀死亡,指死亡的结局系故意采取自杀致死的行为所致

  2、自杀未遂,有自杀的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单位造成死亡的结局。

  3、自杀观念,有自杀意念而未采取自杀的行动。

  4、准自杀,有自杀的意愿,但并不真正想死。采取的行为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通常不会造成死亡。

  绝大多数有自杀行为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线索或信息。通过对这些迹象的了解可以给自杀干预提供有益的帮助。遗憾的是,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往往忽略这些信息。

  62岁的赵大爷一年前患了肺癌,情况还算稳定,最近病情有些不好,孩子安排老人去住院。住院前,老人总提醒孩子们要多关心他们的母亲,说自己没准哪天就不行了,还就家庭财产和孩子们不断商量。孩子们有些异样的感觉,又觉得似乎很正常,每次总是温言安抚老人一番。没想到,赵大爷住院期间坠楼身亡。家属才明白,原来他早已有了打算。

  大多数内心矛盾的自杀者,都会流露出一些自杀线索,线索有时不太明确,就需要周围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特别注意。这些线索可能是言语的、行为的或者处于某种状态。言语线索包括口头的,如直接说“不想活了”,或通过文字间接表达“对我来讲,不再活着没那么可怕”、“生活没意思”等等;行为线索通常为购买毒物、安排后事等;各种生活事件诸如配偶死亡、离异、情感创伤、疾病、抑郁、破产、刑罚等都可作为状态线索,这些当事人很易出现危险。

  有死亡愿望的人是非常矛盾、茫然的,他们往往会留下某些特征,比如冷漠、退缩、恐慌、不愿接触人、焦虑或生活习惯改变等。他们的情绪不稳,易于激动,容易表现出愤怒、攻击、敌意、悲伤、失望等。在这种情况下,有自杀念头甚至出现伤害行为都有可能。

  常见误区

  对自杀现象的认识误区,有可能阻碍有自杀风险的人获得求助,阻碍自杀者自我暴露,同时很难提升人们对暴露出的自杀线索的敏感性,不利于减缓自杀现象发生。有关自杀的认识误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会诱导其自杀?

  很多人担心对有自杀意念的人谈及自杀会加重他们动机,事实上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问题,可以及时发现他们的自杀企图,对其危险性进行正确评估,使他们体会到关爱,同情,支持和理解,能帮助他们理清头绪,找到控制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谈话时不要涉及自杀的方法。

  2、自杀无规律可循?

  其实自杀者大多都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号。或流露出一些自杀的迹象,下意识的希望别人发现。

  3、嘴上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事实上,大多数自杀者都曾流露自杀念头或向别人提起过。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

  事实上相当多的自杀者并非精神病患者,给自杀未遂者贴上精神障碍的标签,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歧视,会成为他们再次自杀的原因。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自杀问题?

  事实上自杀危机改善后,大多数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在症状好转时最危险。

  6、自杀未遂者都不是“真正想死”?

  事实上部分自杀未遂者死亡的愿望很强烈,只是自杀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抢救比较及时,这些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很大。

  7、自杀都是不合理的、愚蠢的?

  其实,大多自杀者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不应盲目指责自杀者。

  8、自杀的“习惯”会遗传?

  自杀没有明确遗传性,充其量是习得的或境遇性的。

  9、想自杀的人开始慷慨或分享财产,这是开始新生活的标志?

  恰恰相反,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对方在做自杀前的准备,家人要立刻给予高度关注。

  10、儿童心中没有烦恼,因此不会自杀?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因为模仿或不良信息引诱,儿童也会自杀。

  11、自杀这种事别人管不了,干预也无效?

  临床研究表明,心理服务或正确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自杀行为发生和自杀者的精神痛苦。

  预防手段:提前干预有讲究

  1、创造一个能引导人们坦诚暴露心理问题包括自杀想法的健康心理环境。对于那些遭遇生活事件、情绪低落、生活无望者,要理性评估他们的自杀风险。如,可以根据当时情景,询问他们在如此糟糕的状态下有没有想过自杀,这种念头最近是否经常出现,“有无具体打算、计划”等,而不是用“你要坚强”、“你不会自杀的”、“过一阵会好的”等简单话语应付他们。

  2、不要责备尝试自杀者。面对发生的自杀现象要冷静,尽量了解自杀的有关因素或潜在风险,分析后续可能再次自杀的风险与应对措施,引导曾经的自杀者把想法、理由说出来,帮助他们理清头绪。

  3、提高自身的抗干扰力。我们平时要注意提升自己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维持心理平衡。

  4、学会求助。有心理压力难以排解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使用热线电话、网络咨询、心理救助及社会组织的帮助。

  5、消除病耻感,积极求医。发生自杀行为的人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接纳专业人员评估与服务。家庭成员要关心照顾好自我伤害者,引导他们接受专业服务。有精神疾病或有自杀想法,要积极就医,消除病耻感。

  6、学会应对急性心理创伤。创伤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应对技巧包括宣泄压力、暴露想法、寻求帮助等,最重要的就是在急性心理创伤期少做决定,保证安全、平稳渡过难关。

  一般来讲,除明显冲动、即刻自杀外,大多自杀行为基本有一个反复出现自杀想法、实施自杀的过程。实施过程中,有的人自杀致死,有的人经抢救保留了生命,即自杀未遂。因此,自杀是一个过程,在出现自杀想法、尝试自杀或自杀未遂阶段,显然也给身边的人们干预自杀提供了机会与可能。

  专家介绍:高海燕,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神五科主任。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多年,工作精益求精,对病人耐心细致,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同时对青少年情绪障碍及女性精神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徐州心理咨询热线:0516-85707122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