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江苏论坛分享:院士王学浩《肝脏移植与移植免疫耐受研究》

      全程导医网  热点关注:5月20日,江苏发展大会-健康江苏论坛隆重举行。主持人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各位嘉宾、教授、领导们主持了健康江苏高峰论坛第二部分。

  他说,刚才的第一部分我们都听了精准医学最近的进展,特别是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当中,大家知道精准医学跟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紧密联系一起,当然生物精准除了这方面还有很多的精准,包括我们知道的大数据,仿生技术,3D打印等等。这些前沿的技术也在我们医学领域里面运用,而且这些应用对于延长我们生命,保障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第二部分围绕的是器官移植,我们有三位讲者,而且我们有来参加点评跟互动的4位嘉宾。我们第一位讲者是王学浩教授,他给我们讲解的是《肝脏移植与移植免疫耐受研究》,大家欢迎!

  王学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关于肝脏移植方面的一些工作。我们知道世界上首位肝脏移植是1963年Dr.Starzl完成首例人类原位肝移植,开创人类历史上肝移植的先河。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肝脏移植技术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主要是肝源紧缺制约了肝移植的进程。

  王学浩: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对器官移植从2005年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5年起开始有人体器官捐赠的方法,对于脑死亡或者是心脏停跳的病人,可以进行器官供给,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相关的条例。王学浩:这次会议上我主要是宣传一下关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一些做法,要求是自愿、无偿。当公民心脏停跳或者是脑死亡以后,如果自愿,在完善相关的手续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王学浩:中国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的标准,有1类,2类,3类,这个具体的我就不再详细讲。为什么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捐献指标DCD?器官短缺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国的肝脏移植,全国每年大概有30万慢性肝病,器官短缺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大家都要关注这项事业,为人体提供捐献,为器官移植,尤其是肝脏移植参考条件。

  王学浩:我们中心到目前已经完成了196例人体器官捐献,肝脏移植用人体器官捐赠的方法,165例最小的儿童是5岁,最大的是80岁以上,供体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还做了一些关于人体器官捐献相关的技术引进,目前众多的人体器官捐献,主要的渠道是人体提供捐献,我们简称是DCD,这个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王学浩:第二个方向是活体肝脏移植,从活的健康人身上,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体。最早是1995年开展中国首例活体肝脏移植,2001年开展大陆首例成人右叶供肝活体肝移植。这项工作向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该说江苏南京医科大学对活体肝脏移植起到了引领和促进的作用,最近是2016年部分肝移植的患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学浩:到目前为止开展各种手术肝移植110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占20%,总体生存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存活10年以上的50余例,结婚生子的有30余例,肝癌肝移植最长存活17年。这两个方面都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表现,值得提倡。

  王学浩:第三方面是在边缘供肝,这项工作从2012年的10月开始,把生长良性切除的标本应用于肝移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病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是手术以后的照片,有记录的已经存活将近4年的时间。关于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方面,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

  王学浩:最后是移植与免疫耐受就不再这里具体讲,目前是已经确定了在供体上最早开展临床实验的效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详细的介绍。

  王学浩:最后我小结一下, 一、肝移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进步,但是目前主要的问题仍然是供体来源匮乏。二、人体器官捐献是供肝来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关注。更需要行政部门的支持,需要广大的医务人员的支持。

  王学浩:三、活体肝移植有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仍然是扩大供肝来源的主要手段,值得提倡。四、边缘性供肝新探索,使得原本应摒弃的肝切除标本变废为宝,成功实施了成人肝移植,为拓展供肝来源提供了新思路。五、抗源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是当今研究的特点,临床应用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陈端(挪威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挪威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供需矛盾的问题,手术已经不成问题了。我想如果我们在座的几位都需要肝移植,只有一个供体,究竟是谁得到这个机会呢?得不到机会的人怎么处理?怎么选择?

  王学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中国肝脏移植有一个注册登记系统,登记以后根据登记的次序和病情一致性情况考虑。有的是先登记先做,病情重的,尤其是急诊的病人优先考虑。

  王学浩:等待的肝移植病人大概是三种情况,一个是在家里等待,这个是相对稳定的。第二个情况是住在医院里面住院等待,病情相对重一些,第三种情况病人是住在ICU监护病房等待,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会优先考虑做肝移植,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夏明德:目前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移植当中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免疫排除的问题,涉及到特异性抗原要求等等,所以想请王老师讲一讲将来对于免疫排除抑制剂这一块,从临床的角度,您觉得会朝哪些方面发展?临床上面有哪些更多的要求?这样的话在做新药开发等方面有很好的指导。

  王学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肝脏移植跟其他器官移植,包括肾移植,肺移植比较来说,排斥方面是比较轻的,因为肝脏是特殊器官,对肝脏手术以后发生超级性排斥反应的几率比较低,当然有一部分的病人长期地,有可能发生慢性排斥。

  王学浩:从1963年做了首例肝脏移植以后,多数病人还没有查出,到了1970年以后,病人生存率逐步的提高,部分病人获得了长期的存活。但是免疫制剂必须终身的,定时定点的服用,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受体病人处于免疫失衡状态,产生了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等,还有一些新生的一些肿瘤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免疫制剂上面,如何使手术以后的病人减少,或者是停用抑制剂,使得受体病人产生耐受,这个是在近些年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已经开展了研究,得到了初步的效果。

  王学浩:有4例病人已经停药1年多,其他的病人都是免疫制剂不同程度的减少,有的是停用了减少一半,有的是减少一半以上,这项工作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可能会在实验研究方面调节细胞和临床应用方面也可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当然我们对免疫排斥的问题认识可能还很肤浅,还要继续研究。

   链接:健康江苏高峰论坛隆重举行“共叙江苏情 共筑健康梦”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