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治疗帕金森病有了新进展:安装脑起搏器可改善症状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今天是第20个“世界帕金森病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生帕金森病这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也渐渐增多。4月9日,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在“第五届清华脑起搏器论坛”上表示,“安装脑起搏器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外科疗法。过去使用脑起搏器恒频刺激疗法,只能将患者的震颤、僵直问题解决,而不能明显改善起步时步态障碍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清华研发团队率先提出了变频刺激概念并付诸临床实验,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市科委主办,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办,围绕“科技,对抗疾病;关爱,改善生活”两大主题开展,全面介绍了帕金森病治疗的最新科技进展和患者关爱理念。

  抓住手术时机很关键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有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另外一些患者还伴随有异动、步态异常、平衡障碍、抑郁、失眠、便秘等情况。”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毅在论坛上介绍说。

  据悉,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并且每年不断增加。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有300到500万帕金森病患者。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变性病区主任冯涛在论坛上指出,帕金森作为一个慢性病,无论是医生、患者还是家属要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准备。“过去,我们一直通过药物来治疗帕金森病,近一二十年脑起搏器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和路径。”冯涛说。

  据了解,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俗称,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病人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据悉,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5万人植入了脑起搏器。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降低了这项手术的成本。上市两年多的时间中,已完成超过3500例次的植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劲提醒道,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植入脑起搏器,这一疗法一般选择75岁以下患者,如果患者其它状态较好,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另外,植入脑起搏器手术时机也很重要。”冯涛表示,一般在患者出现运动障碍之后建议做手术,如果患者出现跌倒、认知障碍等情况,就会丧失治疗时机。

  DBS手术需要良好的术后管理

  “DBS手术并不是治疗的终点,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术后程控调整参数、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做好良好的术后管理是DBS手术必要的。”郭毅表示。

  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行动不便、出行成本高等问题增加了术后程控管理的难度。对此,清华研发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对DBS术后患者的远程调控,即医生通过特定平台,利用网络和数据传输方式来实现对患者长期随访和跟踪治疗,保证了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做好术后管理可以使疗效最大化。”冯涛表示。

  另外,该团队还为帕金森病患者量身定做的手机软件,通过软件,患者可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疗法最新进展,并可以通过治疗数据上传为医生提供治疗参考。

  李路明表示,除了以上两项最新进展,近一年来,清华团队将脑起搏器的研究更加细致化。他介绍道,“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现有的脑起搏器高频刺激,对于帕金森病晚期常见的冻结步态等‘中线症状’,都无明显改善效果。清华团队通过脑起搏器变频刺激疗法,既保留了高频刺激的有效性,又弥补了高频刺激的缺陷,使患者的步态更加顺畅。此变频刺激概念已付诸临床实验,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

  据了解,会中,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捐出价值150万元的脑起搏器产品用于救治贫困帕金森病患者。会后,来自北京共十家医院的临床专家为到场患者进行了联合义诊。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